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新一代大學生與精神真空

2009年6月3日

"六四"二十周年前夕,一些德語媒體回顧了從北京的大學生悼念胡耀邦、進而發起反腐敗、爭民主的抗議活動、直到遭到軍隊鎮壓的歷史,更多媒體關注的是二十年後今日中國及其大學生的現狀。

https://p.dw.com/p/I2a4
愛國主義浪潮圖片來源: AP

《新德意志報》寫道:"二十年後,中國今天發展成了一個公認的世界經濟和政治大國,但6月4日的事件一如既往仍然是禁忌話題。許多不得不離開中國的活躍人士仍然把1989年的基本要求列於自己的綱領中,要求實行自由多元的思想交流、政治透明和法制。


6月4日的心靈創傷一直延續到今天。雖然中國並沒有倒退到人們擔心的極左和自我封閉的時代,但此後中國領導人毫不留情地維護自己對社會的威權統治。1989年殘酷鎮壓抗議活動的權力機構今天在促進私人資本主義的經濟改革。


毫無疑問,與二十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國社會在思維和行為方面無可比擬地更為開放、更為自覺、也更為多樣化。但中國專家門警告說:七十年代'文化革命'留下的精神真空從來就沒有得到正確的填充。中國好幾代人幻想破滅,幾乎難以接受社會價值觀和理想。這為實用主義的大國觀和過頭的愛國主義提供了危險的土壤。過去幾年,這樣的思潮卻恰恰在經濟界和科學界的年輕精英中得到很大的贊同。"


"六四"前夕,《柏林日報》記者在北京採訪了中國新一代大學生後發現,今天的年輕人要麼對'六四'一無所知,要麼環顧左右而言它。他們更看重玩樂和功名:


"對天安門廣場上的抗議活動,20歲至30歲的中國年輕人有人感到吃驚,有人認為勇敢,其他人則認為與自己的生活無關。一名不願在報紙上看到自己的真名實姓、自稱為傑克的哲學博士生說:今天'六四'不再起作用,有兩個原因。


傑克很張揚地身穿一件不時髦的衣服,好像對於他來說,八十年代還沒有過去,但他談起這個話題來持保留態度,很講究方法,就像從事哲學分析的大學生習慣做的那樣。他說:'第一,黨在二十年前出手狠打,所以每個人都知道,任何為六四平反的試圖都毫無用處。第二,1989年以來,中國人的生活條件好多了,人們不會不滿。'


在中國,這個話題仍然是一大禁忌。在公眾中打破這一禁忌的人,有受到國家安全部門的人登門拜訪的危險。傑克接著說,在這樣的情況下,二十年的日常生活淡化了民主運動,使它成了地下室中的一具木乃伊。他認為,'當今的時代精神完全有利於小資'。而在中國的革命詞語中,小資是一種貶義的稱呼,指的是那些只看重個人幸福、富足、升遷、也許還看重愛情的小市民。"


摘譯:王羊

責編:樂然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