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人才,德国伯乐

2008年1月28日

“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人才啊!”德国企业求人才若渴,对他们来说,葛优在《天下无贼》中的这句名言应该改成:“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中国的人才啊!”不少德国知名企业在中国教育领域投资,为自己的企业培养通晓德国与中国情况的后生力量。德国“商报”最近就报道了一些德国企业在中国当伯乐的例子。

https://p.dw.com/p/Cyro
学中文,增加到与中国市场有关的德国企业求职的筹码图像来源: dpa

知己知彼,才能占领世界上最有潜力的中国市场。而占领市场,首先要“霸占”这些知己知彼的人才。不少德国企业花钱将年轻的德国人送到中国,或者将中国的后生力量请到德国,就是看到了人才对他们的中国生意的重要性。为了赢得人才,有些德国企业甚至在中国的大学里“包养”下整个学院或者专业。

德国“商报”介绍说,德国三大印刷机械公司海德堡(Heidelberger Druck)、罗兰特(Roland)和曼(MAN)都在印刷机械与技术领域设有德中联合培养毕业生的教育交流项目,让德国和中国学生通过学习或实习掌握德中双语,熟悉两国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方式,使他们日后成为中国业务的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设在斯图加特的印刷技术大学在这些德国企业的赞助下,将德国学生送到中国西安的西北大学学习部分专业课程和在中国的印刷企业实习。

一些实力雄厚的德国大公司如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罗伯特-博世(Robert Bosch)和麦德龙(Metro)等已经不仅仅限于资助本国的大学生到中国或者在德国的大学与高专里开设中国课程,而是投下巨资在中国的大学开设整个培养德中经济双向人才的院系或专业。德国的安联保险集团投资在上海的同济大学的德中学院开设了一个培养保险人才的专业。除了为在这个专业学习的中国学生提供奖学金,安联集团每年还邀请中国学生到慕尼黑大学上一个学期的课和在德国的安联集团总部实习三个月。也有的企业直接为来自中国的学生安排在企业中的实习,德国的汉莎航空公司就定期招募对德国有兴趣的中国大学生来德国实习。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帮助德国企业寻找合适的中国高校伙伴。

在教育领域,德中人才双向流动的日趋活跃从以下的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提供的数字可见一斑:2003年,在德国学习的中国学生有19274人,到2006年已经上升到26061人;2003年,在中国学习的德国学生有1280人,2006年时达到了2800人。目前,德中两国的高等院校间已经建立了总计400多个校际伙伴关系,对于德国经济界来说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人才来源资源。

为个别优秀的学生提供量体裁衣式的资助也是德国企业乐意原则的人才投资方式。例如,西门子公司就与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合作,为来自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博士生提供在德国的大学里做某个研究领域的博士论文。此举可谓一举两得:既掌握了人才,又掌握了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