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人才,德國伯樂

2008年1月28日

「二十一世紀最需要的是什麼?人才啊!」德國企業求人才若渴,對他們來說,葛優在《天下無賊》中的這句名言應該改成:「二十一世紀最需要的是什麼?中國的人才啊!」不少德國知名企業在中國教育領域投資,為自己的企業培養通曉德國與中國情況的後生力量。德國「商報」最近就報導了一些德國企業在中國當伯樂的例子。

https://p.dw.com/p/Cyro
學中文,增加到與中國市場有關的德國企業求職的籌碼圖片來源: dpa

知己知彼,才能佔領世界上最有潛力的中國市場。而佔領市場,首先要「霸佔」這些知己知彼的人才。不少德國企業花錢將年輕的德國人送到中國,或者將中國的後生力量請到德國,就是看到了人才對他們的中國生意的重要性。為了贏得人才,有些德國企業甚至在中國的大學裡「包養」下整個學院或者專業。

德國「商報」介紹說,德國三大印刷機械公司海德堡(Heidelberger Druck)、羅蘭特(Roland)和曼(MAN)都在印刷機械與技術領域設有德中聯合培養畢業生的教育交流項目,讓德國和中國學生通過學習或實習掌握德中雙語,熟悉兩國的企業文化和工作方式,使他們日後成為中國業務的專業技術與管理人才。設在斯圖加特的印刷技術大學在這些德國企業的贊助下,將德國學生送到中國西安的西北大學學習部分專業課程和在中國的印刷企業實習。

一些實力雄厚的德國大公司如蒂森-克虜伯(Thyssen-Krupp)、羅伯特-博世(Robert Bosch)和麥德龍(Metro)等已經不僅僅限於資助本國的大學生到中國或者在德國的大學與高專裡開設中國課程,而是投下巨資在中國的大學開設整個培養德中經濟雙向人才的院系或專業。德國的安聯保險集團投資在上海的同濟大學的德中學院開設了一個培養保險人才的專業。除了為在這個專業學習的中國學生提供獎學金,安聯集團每年還邀請中國學生到慕尼黑大學上一個學期的課和在德國的安聯集團總部實習三個月。也有的企業直接為來自中國的學生安排在企業中的實習,德國的漢莎航空公司就定期招募對德國有興趣的中國大學生來德國實習。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起著牽線搭橋的作用,幫助德國企業尋找合適的中國高校夥伴。

在教育領域,德中人才雙向流動的日趨活躍從以下的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提供的數字可見一斑:2003年,在德國學習的中國學生有19274人,到2006年已經上升到26061人;2003年,在中國學習的德國學生有1280人,2006年時達到了2800人。目前,德中兩國的高等院校間已經建立了總計400多個校際夥伴關係,對於德國經濟界來說這也是一個重要的人才來源資源。

為個別優秀的學生提供量體裁衣式的資助也是德國企業樂意原則的人才投資方式。例如,西門子公司就與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合作,為來自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博士生提供在德國的大學裡做某個研究領域的博士論文。此舉可謂一舉兩得:既掌握了人才,又掌握了最新科研成果和技術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