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281009 Große Depression

2009年10月31日

上世紀20年代,在那個處於黃金時代的大都會紐約,人們可以一夜暴富:華爾街的股票以令人眩暈的速度不斷攀升,而金錢的巨大誘惑力幾乎把所有階層的民眾都吸引到了股票交易所。直到1929年10月28日,80年前的那個"黑色星期一",華爾街的神話破滅,整個世界經濟都被捲入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蕭條之中。而在80年後的今天,我們面對的這場經濟危機,會不會也演變成為一場大蕭條呢?歷史和現實之間有多少相似之處呢?

https://p.dw.com/p/KIZB
80年前的華爾街圖片來源: ullstein bild - AP

「您身後的這幢大樓就是昔日的雷曼兄弟銀行總部,我們待會兒會詳細介紹它的故事……」

——紐約曼哈頓的市中心陰雨綿綿:在金融區的建築中,遊客們手中的雨傘給灰色的背景上增添了一抹五彩的基調。2009年10月--為紀念1929年華爾街金融危機爆發80周年,紐約的"金融博物館"組織了一次環城游活動。這位年輕女教師對此感到十分興奮:「我非常期待。我在之前已經對此作了一些相關的瞭解。我們是跟著新罕布希爾州大學的一個投資管理學研修班來到這兒的,為的就是參觀紐約的股票交易所和一些其他景點。當我們得知有這麼一個環城游的活動之後,就提前幾天過來了。」

李察德‧沃斯豪威爾和詹姆斯‧卡普蘭擔任這種活動的向導已經有20多年了,李察德說,他們總是裝備著擴音喇叭,並且風雨無阻:"組織這次活動的目的就是讓人們通過華爾街這個縮影,瞭解紐約金融、房地產、建築和政治等方面的歷史。今年是華爾街金融危機爆發80周年,這也是股票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

遊客們直接在見證歷史的地點--聞名全世界的華爾街股票交易所門前集合。

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對面,聯邦大廈門前的台階上,遊客們撐著傘,聚精會神地傾聽講解員詹姆斯再現當年的歷史。他談起了黃金般的20年代--當時由於整個歐洲都由於戰爭的毀滅而一蹶不振,美國則一躍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供貨商。美國的生產和技術革新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紐約大學經濟史學教授李察德‧希拉這樣回憶道:"飛機、無線電廣播、電影和電子科技--20年代是一個令人樂觀向上的時代。但似乎當形勢發展得過於令人樂觀的時候,就會出現失控的情況:人們開始不惜冒巨大的風險,利用金錢進行投機倒把,把股票價格推到了令人眩暈的高度。"

而每個人都是造成危機原因的一分子:只要錢不夠花了,就去借--那個年代,貸款炒股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1929年9月初,道瓊斯股指攀上了381點的高峰,之後由於美聯準提高利率,股票一度輕微下跌。直到10月24日--那個黑色的星期四,股市剛一開盤就暴跌了兩成。富有的投資商和銀行家以閃電式的收購股票作為回應,希望能支撐住狂跌的股價。李察德‧希拉接著回憶道:"

"在之後的星期五和星期六,股市的情況還算差強人意,但是到了星期一,也就是10月28日,股票再次暴跌了10%到11%。到星期二,10月29日,股市再次下滑10%。也就是說,在兩天之內,股票價格整整跌了21%到22%。所以人們常把這兩天稱作黑色星期一和黑色星期二,而它們也就成為了那場金融風暴的代名詞。"

Deutschland USA Banken Immobilienkrise 1931 Bankkunden in Berlin
到30年代初,危機席捲全世界,德國當然也被波及圖片來源: AP

在那次崩盤之後,股市仍然顯現出了一段時間的回升,並一直持續到1930年的4月。儘管很多銀行家在經歷了那場劫難之後就傾家蕩產,一夜之間變得身無分文,但是大多數民眾直到若干年之後才真正感受到危機的到來:1932年,每四個美國人當中就有一個失業,物價暴跌,經濟生產總量縮水三分之一。數千家銀行倒閉--政府認為這是它們自作自受。

經濟史學家李察德‧希拉表示:""當經濟大蕭條剛來臨的時候,政府基本上是袖手旁觀,結果導致形勢每況愈下,直到1932年,胡佛總統才採取了一些類似干預的手段,因為那時候情況實在是太糟了。1933年3月,羅斯福總統上台,政府才真正開始行動,而這些措施其實早在兩三年前就應該實施了。"

在這一點上,2009年出現經濟危機時,全球各國政府的表現就截然不同了:它們都迅速採取了果斷的措施來應對危機。

以金融危機為主題的環城游結束了,講解員李察德認為,1929年的金融風暴和我們今天面臨的危機也有相似之處。"每當股市暴漲的時候,我們總是一味地相信這種形勢會永遠持續下去。但是歷史告訴我們,在股票上漲之後,它總是會下跌的。這是一個循環,是我們無法改變的規律。我們給不同時期的經濟危機賦予不同的名稱,總結出不同的特點,但它們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我們都逃脫不了這個循環。"

那麼對於這個問題,學術界是怎麼看的呢?金融市場專家曼弗雷德‧葉戈爾來自位於科隆的德國經濟研究所,他認為1929年金融危機和今天的全球經濟危機第一個相似點就是,它們都具有全球性,而不是侷限在某一個地域範圍內或某一個領域的局部性危機。"這兩次經濟危機的相似之處在於負債率過高。也就是說,過多的人用借來的錢進行投資,因此投資一旦不成功,就會遇到資金瓶頸。由於人們沒有資本償還這些損失,就導致出現資金缺口,隨後整個市場就開始螺旋下滑。"

根據曼弗雷德‧葉戈爾的觀點,政府為了應對今年的金融危機改採取的措施是有效的--顯然政界也從歷史中吸取了教訓。"上世紀30年代出現大蕭條後,各國採取了帶有濃重保護主義色彩的措施,導致國際貿易滑坡,又更加劇了經濟蕭條。謝天謝地,我們目前還沒有出現這種情況,但願這種現狀能維持下去。"

Obama Treffen Maßnahmen gegen Finanzkrise
2009年經濟危機到來之後,美國等世界各國均採取了果斷的應對措施圖片來源: AP

從目前的形勢看,受挫的國際貿易也許可以較為輕鬆地走出低谷,這在金融專家葉戈爾看來是一個重要的優勢。兩次金融危機的另外一個明顯區別就是,政府在貨幣政策上的反映不同。80年前,美國政府採取了提高利率的方法,這就相當於"抽走了資金流通的血液",葉戈爾說:"在這次的金融危機中,政府採取了截然相反的做法,它們向資金流通中注入了大量的額外血液,這就有效促進了金融市場的穩定。"

金融專家葉戈爾認為,目前的國際金融市場上還不存在真正的信貸緊縮困境。企業還是能得到所需的貸款。但是,假如未來一段時間資本的流動出現停滯,並影響到經濟增長,那麼目前的這場金融危機就很有可能演變為一場大蕭條。葉戈爾說:"假如再度出現經濟負增長,就可以將其稱為經濟蕭條了。然而,我們認為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假如我們將之與日本此前經歷的十年經濟蕭條相比較就會發現,我們所真正面臨的威脅是什麼。因為日本正是在金融市場出現危機之後沒能選取正確的經濟政策,才導致它的經濟發展被耽誤了整整十年。"

現在,各國政府手中應對危機的唯一"良方"就是:通過謹慎溫和的減稅措施來減輕企業負擔,同時又不能使國家財政背上過重的包袱。這也許能使就業市場的嚴峻形勢得到一定緩解。

1929年的那個"黑色星期一"已經過去整整80年了,在這80年中,世界經濟和人類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為什麼相似的金融風暴能夠在21世紀再度席捲華爾街並波及全世界,恐怕是人們除了應對眼前的危機之外,最應該深思和反省的問題。

作者:Miriam Braun/Klaus Ulrich/雨涵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