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生有多長?

2003年3月31日

人的壽命也是一種「鐘」。我們平常說一代人的時間,就是在用壽命來度量時間。可是,壽命的長短並非一個定量。一代又一代,這只鐘擺動得也越來越長。

https://p.dw.com/p/3Req
黃發髫髫,其樂陶陶圖片來源: Bilderbox

1997年,一位名叫珍妮-卡爾梅特的法國老太太創下了當時世界最長壽記錄,活了122年零164天,卡爾梅特老太太可謂是老死。由此令科學家感興趣的是,人的自然壽命上限究竟是多少?過去說人過80古來稀,現在80、90的老人已比比皆是,活過百歲也不稀奇,為什麼人的壽命會越來越長?現代醫學能多大程度使人延年益壽?遺傳基因如何控制人的壽命?環境、職業、經濟收入等外在因素又起哪些作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口學研究所一直在研究這些問題。

據估計,今天35歲的婦女將來大多能安度90歲的生日;而同一年代男子的平均壽命曾會比女性短4年。按這個趨勢發展,現在出生的德國人到時候起碼有一半人可以活過100歲。嬰幼兒的死亡率持續下降,保健和醫療水準不斷提高,另外社會的安全、生活條件和環境的改善也起了很大作用。

明顯的例子是德國東部地區。在德國統一後短短幾年,東部居民過百歲壽辰的人數翻了一倍,1991年還只有163人,1997年是363人。相比較,西部地區的變化卻不明顯,1991年1582人,1997年是2353人,增長51%。對於這一現象,馬普人口學研究所所長詹姆斯-沃佩認為,東部老人的醫療護理比過去有了明顯改善,足夠的蔬菜、水果等營養使心血管疾病減少了,工業改造減少了環境破壞,引入西部的退休制度也使老人生活條件有很大提高。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人口學家認為,外界因素對個體壽命的影響起50%的作用,另外有50%取決於內在因素,其中25%是由遺傳基因塑造。儘管科學家還沒有發現長壽基因,但是已部分證明,一些基因物質對人的壽命有影響。最新的例子是Apoli蛋白質E,這種蛋白質可以控制人體內膽固醇的轉化,它有多種與基因相關的變異體。人體攜有變異體ApoE2基因,很少會得心臟病,而攜有變異體ApoE4基因則會得痴呆症。

剩下25%的內在因素是在人一生前30年就已確定。如胎兒在母腹中沒有足夠的營養,出生後就易患心臟病;而胎兒在母腹中以及在兒童階段營養過剩,就易患糖尿病。兒童期得過傳染病,老年後易得心臟病;小時候過多地皮膚暴曬,老了就易得皮膚癌。許多早期不良習慣,如抽煙和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埋下了後半生的病根。調查也表明,受教育程度高,經濟收入有保障,生活條件好也是促使人長壽的因素。

人口學研究還發現,幾乎所有國家女性平均壽命都要高於男性。德國女性平均壽命81歲,男性75歲;日本女性平均壽命84歲,男性79歲。為什麼女性比男性壽命長?科學家有許多解釋,從社會和心理學角度看,男性社會壓力和自我意識強,工作和生活比較緊張,而且不善於緩解自己的緊張情緒,因此易患高血壓、心血管等疾病。相反,女性善於協調工作和家務的關係,通過家務和撫養子女,緩解工作壓力,另外女性比男性更注意身體狀況。

從遺傳基因方面看婦女也有優勢,女性有23對XX染色體,與男性XY染色體相比,具有更好的修復功能,例如當外界病毒侵入時,X染色體具有較強的抗感染能力。事實上,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病毒感染而死亡。雄性激素有利於增加高密度膽固醇,使男性偏於攻擊性,喜歡冒險,容易發生事故或得心臟病;而雌性激素有利於增加低密度膽固醇,使女性趨於溫順、安穩。

研究還表明,男性體能轉化和精力消耗的速度比女性快。「生命電池」消耗得越快,死亡得越早。此外,從心理學角度看,心情舒暢,精神愉快也是長壽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