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非修道院生活新模式

Lydia Leipert2008年11月11日

中世纪的时候,有些女性自愿结成“半俗尼”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打理生计。几年来,在柏林也出现了这一类似的群体,比如在克罗依茨贝格区(Kreuzberg)。

https://p.dw.com/p/Frzv
不是修女也一起生活图像来源: Linda Vukaj

柏林的"半俗尼"之家外表上看起来很现代而且光线充裕。这里住着53位女性。一楼的集体起居室里正在开会。透过落地玻璃窗可以望见里面坐着几位年长的女士,正坐在腥红色的沙发上讨论院子里的大树要不要现在砍掉。其中一位是75岁的犹塔,她是这个项目的发起人。犹塔说:"几年前我曾和女朋友一起去荷兰参观过那里的"半俗尼"之家古迹,令我印象深刻。"犹塔由此受到启发,"我们不想再孤身一人生活,找到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先例。"  

但是,在柏林建造这个梦想还是花费了7年的时间。找到地产商就不容易,如何支付房子建造的费用也是个难题。最后,女人们自己买下了房子里的公寓。柏林版的半俗生活和中世纪从荷兰传播开妇女运动又有何共同之处呢?原本这是一个起源于宗教的妇女运动,远离婚姻和修道院。犹塔说:"我们不再具有宗教色彩。共同之处是在于集体意识。这是女性们搬到这里来的原因。"

集体生活,集体责任

共同生活也意味着共同承担责任。大家各司其职,照料房子和花园。一个在院子的草坪上集扫落叶,其它人就把落叶收拾到小推车上。一只家猫时而围在她们脚边转悠。

贝蒂娜正坐在3楼电脑前,31岁的她是这个之家里最年青的一位。因为教师工作繁忙,所以她没有时间一起参加集体劳动。贝蒂娜说:"这里活动可多了,一会儿气功;一会儿话剧、舞会。不过这些都不是我感兴趣的。"贝蒂娜关心的是同一楼层上的邻里。她说:"要是有人病了,门口就会有杯果汁,还带着祝以康复的问候。这对我来说很重要。"

贝蒂娜不想再住集体宿舍,但又拒绝单身一人搬入彼此少有往来的住宅小区。"半俗尼"之家正好是她首选,尽管男朋友对此有所疑虑。男友不希望前来拜访时遭遇古怪的目光,但贝蒂娜说,后来他发现这里的氛围很亲切。

群体献计

居住在这里的女性来自社会不同领域,有社会学家、医生、戏剧学家,人人在这里发挥自己的作用。擅长电脑的专门设置了一个内网;研究文学的会组织一场读书会。住在四楼的马力莎对这里的特殊居住氛围尤为津津乐道:"女人们住在一起感觉就是不一样。和女性交往我很快就有沟通。但跟男人们的关系总是很浅薄。"为此,这位67岁的马力莎专门从法兰克福搬到柏林。马力莎认为,住在这里比去养老院好得多。但是,当年迈的老人需要更多的照料时怎么办?马力莎也不能回答。不过,大家正在商讨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

互助集体生活的模式运转良好,面对更多的需求,到2010年柏林还将建立一个"半俗尼"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