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纳粹德国的最后岁月

2012年1月15日

英国历史学家克肖的新书上市,他将向我们展示纳粹德国的最后岁月

https://p.dw.com/p/13jIj
***Achtung: Nur zur Rezension dieses Titels verwenden!*** Das Ende: Kampf bis in den Untergang - NS-Deutschland 1944/45 [Gebundene Ausgabe] Ian Kershaw (Autor), Klaus Binder (Übersetzer), Bernd Leineweber (Übersetzer), Martin Pfeiffer (Übersetzer)
新书上市:《终点 - 帝国瓦解》图像来源: AP

凭借一本2000页的希特勒传,以重墨书写德国当代史尤其是德意志第三帝国史,使得英国历史学家克肖(Ian Kershaw)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名声大噪。现在,克肖又同"德意志书局"(出版社名)一道推出了他的新作《终点 - 帝国瓦解》。现年68岁的克肖在这本书中主要研究纳粹德国的最后时期,其中一个困扰他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直至战争的最后一天,"元首"的指令都可以相对较好的传达到到最前线的士兵那里.. 本台记者凯因德尔斯托尔福(Günter Kaindlstorfer)对克肖进行采访并作了如下报道。

史无前例的暴政

战败已成定局,1945年初德国上下没有人再怀疑这一点。尽管如此,直到战争结束的最后一天,虽然面临此起彼伏的问题,第三帝国的各个层面,包括各级人员工资的发放,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出,拜仁慕尼黑的足球赛,军队弹药物资的运送以及民众生活物资的供应仍然在运转。

这是如何做到的?克肖在他的书中提出了这个问题。为什么直到这场战争的失败就在眼前,德国民众仍然甘愿忍受战争的疯狂,而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尾声德国却爆发了反战的武装起义。克肖对此的回答是:

"答案是暴政,暴政如此恐怖,使得底层的革命缺乏土壤。如果我们比较一下1918年和1945年,马上就能发现情况的不同。1918年德国起码还有议会,还有其他的政党,甚至还有和平运动,那时没有盖世太保和白色恐怖机构,德国境内没有敌方士兵,也没有苏联军队。而1945年的情况完全不同,白色恐怖的程度已经足以阻止底层发生革命。"

但是暴政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根据现有的证据,当时民众对纳粹党的支持急剧下滑,希特勒的受欢迎程度也一落千丈,但是全国上下有一种共识,那就是谁都不愿意让外国的军队,尤其是苏军进入德国的领土。"

在这本700多页的新书里,克肖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分析了希特勒帝国的土崩瓦解。他运用大量翔实的细节解析了纳粹德国的指令实施结构,让人震撼。为什么德军的高级将领甚至是最高将领会一如既往地服从希特勒越来越失去理智的命令? 是那种视死如归的普鲁士传统精神发挥的作用吗?

无法避免的失败

"我不会把这个只和普鲁士精神联系起来。但是起码纳粹很擅长利用诸如荣誉,责任这些传统的概念,去动员上至高级将领,下至普通士兵,竭尽所能地继续战斗,拖延战争结束的时间,即使当时德国已经支离破碎了。"

针对德国民众当时的这种看似不合逻辑的服从性,克肖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结构性的。与同样是法西斯国家的意大利相比较,纳粹德国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元首至上国家"。墨索里尼在他的一整个当权时期,或多或少都必须顾忌意大利国王和意大利 "法西斯最高委员会",也正是这个委员会于1943年解除了墨索里尼的权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西斯意大利的权力是分散的。但是德国没有相似的情况。希特勒不用向任何人或者机构负责,没有什么可以限制他的权力。所以当希特勒一旦决定把战争推向自我毁灭的深渊,那么德国民众也只能毫无选择的跟随他。

克肖用他的书证明了他是"叙事性历史描写"的大师。这位英国的历史学家通过一种类似于历史纪录影片的表达方式,对那场战争的最后几个月进行了令人信服和引人入胜的解读。他带给读者的堪称是一部史诗性的经典之作。

"学术的严谨性固然十分重要,可是这本书并不只是面向学术界的小众,所以尤其重视针对大众读者的可读性。"

作者:Günter Kaindlstorfer 编译:见山

责编: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