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欧-中乡村计划“成功”

2006年2月3日

由欧盟资助、奥地利组织实施的一个名为 “成功 ”的项目,在中国7个村庄试行,初见成效。

https://p.dw.com/p/7vsS
欧洲专家称,中国农村依然具备“可持续性”图像来源: dpa

已实施3年

该计划表明,中国农村也可以显示出一幅崭新的面貌,“农民流城”的现象可以克服。1月 16-17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的 “中国村庄及其长久未来”的讨论会上,一个国际专家小组介绍了“成功”这一项目的成果。

在3年时间里,中国和欧洲的专家们与村民们共同设计未来,让农民在21世纪中国扮演新角色。 科学家提出的一个论据是:中国农村依然具有 “可持续性”,也就是说,它们消耗的资源相当于自己所生产的量,依然还处在“自然预算”的框架内。

1949年建政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宣传说,中国是一个农民的国家。但是,在发展经济成为首要目标的今天,农民们已成为中国政治的牺牲品。

中国人口占全球四分之一,而中国的耕地只占全球七分之一,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依靠越来越少的土地养活。

“成功”项目的核心是:有哪些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方法,它们当中有哪些应当保留?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如何加以改善?

7个试点村庄中的一个是拥有100口人的“杜家”山村,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这里主要是石头房屋,家家户户都有一个传统的后院,堆放和储藏牲畜饲料、农具和粮食。

多种模式

以对日常生活的分析为基础,科学家们开发出多种系统模式,给各种实验留下了空间。例如,如果用太阳能生产电,或用玉米秸秆生产的酒精替代汽油,杜家村会是什么样?农民的收入会有什么变化?如果劳作方式改变了,怎么利用新出现的空闲时间?专家们与7个村庄的居民们共同设想出“持续发展”未来蓝图。

从大蓝图到微小的细节,从村庄所在地区到院落的安排以及筑墙材料,- 大计划的实现需要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专家小组内的建筑师们遇到了传统中国农舍,这些农舍可以使居民减少开支,不论酷暑严冬,都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

这一传统技术在今天的村落里几乎失传。谁要是有能力盖新宅,谁就想显示现代感,放弃传统的自然保温方式,放弃因地制宜,就近取材。

“如何想象我们20年后的村庄?”-7个村庄的男女农民们就这样对未来进行讨论,由此规划出一些小型项目。村民与专家们商量并自主实施这些项目。

现在,杜家村内,各家各户都用上了可用太阳能加热的自来水;距北京以南400公里的一个村庄将给村里的学校配置连接因特网的电脑;在河南的一个村庄,建起了一个浴池,不仅给村民们提供洗浴的机会,碰面聊天的场所,而且在浴池周围还出现了小店铺。

中国的许多村庄依然还是传统型的农民庄户,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很小。欧洲专家们强调指出,持续性发展虽然是地方方案,但只有在形成全球网络时才会有效。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在全球经济领域中已扮演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对全球的能源供应产生极大影响。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也使欧洲的原油价格飚升。“成功”项目表明,今天,在中国农村所发生的事情,也决定着全球的共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