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五角大楼中国军力报告之二

德国之声中文网2005年7月20日

在报告的后半部分,美国国防部仔细分析了中国军力在武器和战略的具体进展,指出了中国的国防潜力,和在台海之外的能源担心。

https://p.dw.com/p/6wPQ
潜艇是中国海军的发展重点图像来源: AP

军事战略和条令

报告指出了中国军事战略和战役研究的“主动防御”思想,同时中国进行有限和相对精确的武力投送的能力正在增长。报告并列举了中国的欺骗战略,“信息化条件下进行局部战争”的战略和联合作战能力的提高,向美军学习的进展、包括熊光揩的新军事革命思想等。

军事现代化资源

五角大楼的这份报告预测,如果中国能够克服人口问题、工业和技术基地老化、金融低效等一系列问题,维持目前的高增长,那么到2025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达6.4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6.3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22.3万亿美元。

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军事预算在2005年较前一年增长了12.5%,达299亿美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而且这只是官方数字,大大低估,并不包括外购军火、武警支出、二炮工程建设、军工企业补贴、国防相关研究投入、地方补助等。2005年实际军费支出规模可能达9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亚洲第一。

报告还分析了中国军事现代化整合民用工业的努力,从俄罗斯、以色列和欧洲进口军火和引进军事技术的状况。在过去30年间,中国从法国、德国、意大利和美国的军火进口和两用技术引进中受益菲浅,比如2001年从英国进口斯贝发动机用于飞豹轰炸机、与德国、意大利合作开发新的中型直升机,2000年起与以色列开始已经取消的空中预警系统项目、2001年获得哈比无人机等等。

最后,报告指出了中国有将这种引进技术和武器扩散到其他禁运国家的记录,如伊朗、缅甸等。

军事现代化目标和趋势

报告说,美国情报机构预测,到2010年或晚些时候,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就接近完成,能够抵御具有现代军力的对手。同时,中国领导人可能已经意识到他们并不能完全匹敌,所以强调发展所谓“杀手锏”项目。

结果,对中国军力可能存在两种误判:一是其他国家可能低估中国军力的改进;二是,中国可能高估他们自己的部队在新武器的应用、操作、养护和补给方面的完善程度,以及和原有作战能力的结合。

这份军力报告重点报告了中国在核威慑、精确打击、远程机动、制海能力、通讯线路保护、联勤体制、太空战、和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具体发展。

核威慑:中国在质和量方面都在改善其核威慑能力,在范围上覆盖俄罗斯、印度和美国的大部分地区,也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中国的未来战略包括现有的固定井发射的CSS4(20枚);固燃和道路机动的DF31(预计2005到2006年服役)和DF31A(2007到2009年服役),并逐步替代液体燃料的CSS3(约20枚);潜艇发射的巨浪2;并以CSS5替换CSS3s,保持对本地区的核打击能力,。

精确打击: 中国企图将西太平洋地区、可能有威胁的港口、空军基地、表面阵地、信息指挥中心和防御系统、司令部等作为其精确打击的目标。据估计,中国有650-730枚短程弹道导弹,每年增加75-120枚;中国还在发展陆基巡航导弹,不清楚是否载有核弹头;中国还有少量的空地导弹,并在改善空射反舰导弹;中国海军的反舰导弹有十几种之多,过去十年性能有巨大改进;中国还从以色列和俄罗斯获得了反雷达无人机和反辐射导弹,符合中国的信息战原则。

远程机动: 中国有三个空降师、两个两栖步兵师、两个海军陆战旅、七个特种大队、和一支属于二炮的侦查团。

防空: 中国解放军已经从传统的要地防空变为一个由联合防空作战条令所体现的现代的、进攻防御和单纯防御相结合的空防体系,包括飞机、防空导弹和远程火炮、舰艇防空、特种部队等多兵种。除了Su27和Su30两种先进战机,报告提到了歼10、歼轰7和改型、歼八改型、萨姆10导弹和中国翻版红旗9、增程的S300PMU2防空导弹,中国的防空导弹网已经覆盖台湾海峡全部。

制海: 中国有9000英里的海岸线,正发展控制局部海域制海权的能力,包括自制量产型宋级潜艇、获得更多基洛级潜艇、发展新型元级潜艇、和093级新型核攻击潜艇等。除了低技术的伪装、假阵地技术,中国还重点发展了激光和太空武器。中国海军目前并没有超越包围台海范围的理念,否则,中国将必须发展航母、提高反潜能力、发展舰队区域防空系统、大量核动力攻击潜艇、更有效的海军信息指挥系统、和更多的远洋训练。

。。。

中国军事现代化和台海安全

在最后一章,报告指出中国军力的增长正在抵销台湾近年来做出的军购努力。而台湾的一笔153亿美元的、包括爱国者III型导弹、P3C反潜机和柴油潜艇的军购案仍未通过台湾立法院讨论。

报告并称,中国在计划某种有限打击方案,但这种有限打击很可能会引发一场全面冲突。

(吴强编译)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