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藏人沒有受益於經濟增長

2008年3月24日

西藏形勢恢復正常後,德語媒體中更多文章集中分析了暴亂發生的社會文化原因。世界報的署名文章引用一名與藏族婦女結婚、多年來定居拉薩的西方人羅佩茨的話寫道:

https://p.dw.com/p/DTQ4
布達拉宮前的僧侶圖片來源: AP

"羅佩茨認為,動亂的原因主要在於藏人與漢人在文化和政治上難以相處,經濟狀況也起到很大作用。過去幾年,羅佩茨親身經歷了西藏經濟的快速變化及其對居民的影響。1999年,當時的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提出了開發西部的綱領。如果只看數據,這一綱領在西藏完全獲得了成功。但問題是,其中有多少落入藏人的腰包,是否只是移居西藏的漢人從中得到了好處。

羅佩茨相信,'藏人幾乎沒有受益於經濟增長。'他們沒有進入國家機構網路,幾乎不能參與社會生活,只能靠低報酬的工作勉強度日。他估計,普遍打工仔每月只能掙三十至一百歐元,而政府職員每月可以獲得四百歐元。"

農村生活生平大幅提高

世界報接著引用了美國克利夫蘭大學戈爾德施泰因女士對西藏西南部兩個村莊1997年至2006年發展狀況的調查報告說,西藏農村的"生活水準有了大幅提高":

"許多農民不再用雙手、而改用小型曳引車耕地。電力、手機和衛星天線電視機的使用明顯更為廣泛。基礎設施和學校教育也有了巨大躍進。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的西藏問題專家阿爾特納女士也持同樣觀點,她說:'農村居民都說,他們的生活有了明顯改善。'

城市裡, 藏漢居民機會不平等

但城市的情況完全不同:漢族移民住在這裡,藏人與他們在勞動市場上競爭。倫敦經濟學院的菲舍爾調查後說,九十年代中期以來,西藏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一方面是漢人,大多數商店都屬於他們;另一方面是教育程度往往很低下的藏人,他們充當輔助工掙錢維持生計。菲舍爾說:'中國沒有任何地方的貧富差距像西藏自治區這樣巨大。'但菲舍爾認為,西藏下層人民的貧困並非對這次動亂起了決定作用,而是因為受到相對良好教育的年輕一代對前途感到茫然。

語言是西藏年輕人的主要問題,官方用語是漢語,但許多即使受過良好教育的藏人也不能流利掌握漢語,所以甚至農村漢人的教育水準也高於城市的藏族學生。一名藏族婦女說,'漢人在這裡都有好工作'。兩年前,拉薩有一百名學生示威抗議政府分配工作不公。當時公家機關有一百個職位,但當地人只獲得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