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Martin Walsers "Ein liebender Mann"

Knut Cordsen 2008年3月23日

1998年"法蘭克福書業和平獎"得主-現年80歲的馬丁.瓦爾澤,自出版"驚懼的花朵"和"愛情一瞬間"兩本小說後,對敘述"耄耋男人愛戀年輕姑娘"的故事,情有獨鐘。若不是瓦爾澤善於辭藻運用,以自嘲的筆觸佈局文章,"老少戀"是個極易導致尷尬的話題。而他的最新著作"戀愛的男人"顯然已將這一題材掌握得爐火純青,贏得書評家如潮的好評。

https://p.dw.com/p/DQez
馬丁.瓦爾澤新作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小說的主人公是就德國大名鼎鼎的全才人物-歌德:高齡73的歌德與19歲少女烏莉克一見鐘情的那段韻事,成了瓦爾澤小說的題材。

"老年"真是件絕妙好事,這時你能寫出年輕人寫不出來的東西。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的經歷和體驗,所以每個年齡層寫作的方法和內容也不一樣,否則人生不是白活了嗎?

敢寫一本以德國人文科學代表人物-歌德為主人公的小說,肯定需要點屬於年長者的灑脫吧!曾因贊頌歌德魅力而寫出雋永睿智散文作品的瓦爾澤,這次又成功地完成一部偉大的"老人文學"作品。瓦爾澤這樣說道:「歌德全身赤裸地站在鏡子前面。我敢打賭,他對自己的身材非常有信心,就像我在書中描寫的那樣:赤裸裸地站在鏡子前,觀賞著自己雖已老化,但並不難看的身體。」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歌德肖像圖片來源: AP

瓦爾澤在"戀愛的男人"中,描述老年的歌德邂逅他一生中最後一個心愛的戀人-年輕的烏莉克,稱她是使他"枯木回春"的"生命之泉"。歌德在著名的詩集"瑪麗恩巴德哀歌"中,記載了與烏莉克的這段情緣。瓦爾澤指出:「『瑪麗恩巴德哀歌』可以稱得上是德語情詩的登峰造極之作。如果其中沒有『愛』的成份,是寫不出這樣的作品的。這就是我求之不得的創作靈感:把歌德苦中有樂,樂中有苦的『愛』的愉悅和苦惱,呈現在讀者眼前。」

瓦爾澤以翔實、詼諧的寫作手法,如實敘述了歌德再次動情戀愛的故事。這是一部充滿智慧又十分寫實的作品:烏莉克俏皮地跟偉大的"詩人閣下"頂嘴,嘲笑他遣詞用句的一板一眼和"權威性的"語氣。被烏莉克整得哭笑不得的歌德,則顯得有些狼狽。瓦爾澤眼中那個微不足道的"花邊新聞"人物烏莉克,在他的筆下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活人。瓦爾澤說:「一個世俗的題材,一種想像力,經常就能使我產生寫作靈感。當我描寫烏莉克的時候,出現在眼前的是一位我從未謀面的女士-年輕時代的奧地利著名女演員-羅密.施奈德。」

Charlotte Buff und Goethe, Kalenderblatt
歌德與女友夏綠蒂‧布芙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akg-images

瓦爾澤作了許多大膽的嘗試,例如在小說裡杜撰歌德寫給烏莉克的情書。而據說,這些情書被烏莉克在臨終前不久全部燒毀。「我覺得我在這方面並不敏感,我沒有忌諱大師或害怕失真的問題。歌德給烏莉克寫情書,是我這本小說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份。」

書中情節一再透露出瓦爾澤自我嘲諷式的隱喻。最近不少女書評家將瓦爾澤稱為"老人色情文學"作家。現在他又把歌德描寫成一名"老色迷",這顯示出,瓦爾澤是位善於以幽默文筆影射人、事、物的作家。總之,小說結尾部份的一個不太文雅的用詞,為瓦爾澤帶來了一批憤怒女讀者的抗議信。「例如一名女士這樣寫道:瓦爾澤先生,非得提『那個東西』不可嗎?另一位女士說,你再這麼寫,我們就不看你的書了。於是我想,這些讀者都住在哪兒?什麼家庭背景?我完全不理解她們的反應。歌德時代的文化背景至今有專家研究,其中最最多的是對歌德文學作品的研究。"那個部分"被稱作"Iste","那個東西",是拉丁文,並無不妥啊!

這本傑出的著作反映出了"寫作"就是"自我的提升",也探討了如何恰如其份地理解歌德,以及用適當的語氣"寫歌德"。「必須先找到合適的『語氣』,再落實到書面上。『語氣』對了就可以落筆了。那麼到哪兒去找『語氣』呢?我告訴你吧,它來自『愛』。沒有『愛』你什麼也寫不出來。如果我不愛戴歌德我不可能這樣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