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美財長本週訪北京 盼擴大雙邊溝通

2023年7月3日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的北京之行即將於7月6日登場,消息指她將會晤中國副總理何立峰。據美國官員說法,美方不尋求與中國脫鉤,但會向中國表明,美國將繼續與盟友共同應對中國的「經濟脅迫」舉動,並針對《反間諜法》等議題向中方表達疑慮。

https://p.dw.com/p/4TL19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4月演說時曾提出美國對中經濟政策的3大重要目標:維護美國國安利益並捍衛人權;尋求健康的美中經濟關係;在當前迫切的全球挑戰上合作。圖為耶倫3月出席國會聽證會。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4月演說時曾提出美國對中經濟政策的3大重要目標:維護美國國安利益並捍衛人權;尋求健康的美中經濟關係;在當前迫切的全球挑戰上合作。圖為耶倫3月出席國會聽證會。圖片來源: Chip Somodevilla/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政府週日(7月2日)表示,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6日至9日將造訪中國。今年初美中關係因「間諜氣球」事件而惡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的北京之行延宕到6月中旬;耶倫此行,將會是今年第2次有美國內閣官員訪中,雙方將討論到中國的《反間諜法》等議題。

根據美國財政部,耶倫會向中國重申「負責任管控雙方關係,針對關注領域直接溝通,共同應對全球挑戰」的重要性,並說明美國如何看待在經濟上與中國的關係。財政部官員稱耶倫將與中國官員、美國企業人士會面。

今年1月,耶倫曾於瑞士會晤當時的中國副總理劉鶴;路透社引述知情者說法稱,耶倫此行預計會晤新任中國副總理何立峰。

美國財長耶倫今年1月18日在瑞士蘇黎世會晤時任中國副總理的劉鶴,雙方皆強調應「管控分歧」,在氣候變遷等方面強化合作。
美國財長耶倫今年1月18日在瑞士蘇黎世會晤時任中國副總理的劉鶴,雙方皆強調應「管控分歧」,在氣候變遷等方面強化合作。圖片來源: Denis Balibouse/REUTERS

「我們尋求的是一種健康的對中經濟關係,以促進兩國成長與創新。」一位不具名的美國財政部官員2日表示:「我們並不尋求兩國經濟脫鉤。若全面停止貿易和投資,會破壞我們兩國乃至於全世界的經濟穩定。」

官員說耶倫將告訴北京,美國一方面將繼續對中國採取行動,以捍衛人權並維護自身的國家安全利益;一方面也希望在氣候變遷、多國的債務困境等議題上與中國合作。

耶倫預計提起的議題,包含中國在新疆的人權疑慮、在國際上的「經濟脅迫」舉動,以及北京近期封殺美光(Micron)產品、調查多間美企,又推出《反間諜法》擴大間諜行為範疇等一系列措施。此外,她還會跟中國討論美國即將祭出的對中投資限制令。

華府預料,耶倫此行不會帶來「重大突破」,但盼能藉此與中國新的經濟政策班底建立長期溝通管道,避免誤判風險。

七大工業國集團(G7)5月召開財長與央行領袖會議,會上討論了如何共同反制中國的「經濟脅迫」舉動。
七大工業國集團(G7)5月召開財長與央行領袖會議,會上討論了如何共同反制中國的「經濟脅迫」舉動。圖片來源: Issei Kato/REUTERS

美中應維持何種經濟關係?

此前,布林肯在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後告訴美國媒體,美中「同意穩定關係」,但雙方仍有重大分歧。不久後,美國總統拜登把習近平稱為「獨裁者」,引發中國不滿;布林肯回應:「我們會繼續做你們不喜歡的事,說你們不喜歡的話,就像你們無疑也會繼續做我們不喜歡的事,說我們不喜歡的話一樣。」

6月3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對此表示不滿:「美方出於錯誤對華認知,奉行錯誤對華政策,對中國進行圍堵遏制打壓……中方敦促美方停止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用實際行動兌現美方所作承諾。」

布林肯28日參加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活動時曾表示,遏制中國、與中國「脫鉤」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且美國希望「看到中國在經濟領域成功」。耶倫4月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演講時也談及類似主張:「中國的經濟成長,跟美國在經濟上扮演的領導角色,兩者未必不相容。」

6月19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美國總統拜登肯定此行成果,但有專家指出,美中尚未在軍事上恢復對話,雙方關係仍然極為脆弱。
6月19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美國總統拜登肯定此行成果,但有專家指出,美中尚未在軍事上恢復對話,雙方關係仍然極為脆弱。圖片來源: 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外交關係協會學者奧爾登(Edward Alden)向法新社指出,耶倫這次的北京之行,可望重啟美中之間較低層級的穩定互動。奧爾登補充道,美國過去對於「脫鉤」的立場模糊,但近期已改變態度,轉而明確採取「去風險」的戰略;這代表美國會在具有戰略重要性、範圍較狹小的項目上「建立護欄」,但在其他方面「試著繼續培養出算是穩健的美中經濟關係」。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副所長卡特勒(Wendy Cutler)說,中國官員在觀察的是,美國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來表明「脫鉤和阻礙中國並非美國的終極目標」。而在奧爾登看來,北京也認知到美國市場的重要性,因此意識到自身對經營雙方關係亦負有責任,「因為這對中國來說,同樣是太重要了」。

近期美國與歐盟屢屢重申不與中國脫鉤,但有必要「去風險」,尤其著重於在供應鏈上保持彈性、降低對中國依賴,並避免歐美技術遭中國用來對付歐美。然而,中國政府的觀點並不同於西方。中國總理李強6月27日在夏季達沃斯論壇表示,若有任何產業鏈存在風險,也不該由特定政府或組織說了算,批評部分國家所謂「去依賴、降風險」的說法是「偽命題」

喬治城大學的中國專家麥艾文(Evan Medeiros)認為,耶倫此行訪中僅僅是「一個不確定過程中的下一步」。麥艾文向《金融時報》表示,「在這場競爭本質軍事化、雙方世界觀在角力的狀況下」,此行看來很難大幅改變局勢。

專訪:脫離風險?關鍵要看如何定義

(綜合報導)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