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網路文化衝擊波

Julia Elvers-Guyot2007年6月29日

過去人們無法想像,音樂專輯不需要生產就能銷售,足不出戶便可以參觀展覽,喜愛的書籍也不用非到圖書館或書店才可以讀到。今天世界範圍內的文化訊息交流均可以通過網路轻松實現。德國之聲記者在此舉3個例子。

https://p.dw.com/p/B74m
真實的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例一:音樂銷售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大屠殺紀念館內部

以前人們要想瞭解音樂訊息會選擇閱讀音樂雜誌,或是到唱片店購買唱片。自從網路問世,新組合、新趨勢,以及新的音樂潮流,在交流平台Myspace上都有。那裡大家可以免費地自我展示,上傳照片,交換訊息。世界上已經有超過170萬人在那裡登陸交流,其中許多是藝術家和音樂家。

其中的一些人已經成功地推銷了自己,通過網路上名聲大震,最少也能混個臉熟。比如女士鳥(Ladybird),這位19歲女孩的真名是多米尼克,在「電子/桑巴」的名下,人們可以聽到4首由她演唱的歌。她因此得到了英國音樂家兼製作人亞當斯基的注意,並邀請她錄製了一張CD。但現在唱片是否上市還不得而知。

例二:線上展覽

對於博物館而言,進入網路是當前不得不做的事情。美國華盛頓大屠殺紀念博物館走得更遠:他們把全部的展覽都放到網上,利用了網路的全部技術可能性。「給我你們的孩子」是該博物館最新的線上展覽。「真正的」展覽從2006年12月就開始了。這是關於一個波蘭洛茲的孩子們如何在大屠殺中倖免於難的展覽。

Ladybird
網路歌手「情人」圖片來源: katharina poblotzki

在這個網站上可以經歷展覽會整個開幕式,這裡有一個長達20分鐘的影片介紹,以及這些波蘭孩子的簡歷。在照片、圖片和動畫旁,總有相應的文字敘述可供列印。博物館新聞發言人拉瑞∙斯維德爾介紹說,他們嘗試利用一切技術手段,將影片、音頻和文章結合起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樣的方式,「有些人只想看文字敘述,他們喜歡列印出來閱讀,而不願等到圖象下載完畢。」現在他們做了些改動,如果人們願意,可以只列印或閱讀影片中的道白文字。

拉瑞∙斯維德爾說,全世界都有人點擊進入他們的線上博物館。2006年點擊該網站的人數達1500萬人次。與真正的展覽相比,網路展覽的支出預算小得多。這位新聞發言人說:「這樣做我們可以花小錢,得到更多的觀眾。當然,如果沒有真正的展覽,網站肯定也不會這麼成功。」

例三:網路书庫

Bayerische Staatsbibliothek München Digitalisierungszentrum
勤奮掃描的工作人員圖片來源: Bayerische Staatsbibliothek

慕尼黑巴伐利亞州國立圖書館也把未來寄託在網路上。這家圖書館有900萬冊藏書,谷歌(Google)現在要把其中的100萬本電子化,便於在網路上查找和閱讀。該圖書館是第一個參與谷歌「搜書計劃」的德國圖書館。到目前為止,參與該計劃的有來自世界範圍內的15家圖書館。其中也包括美國哈佛大學、史丹佛大學和英国牛津大學的圖書館。

谷歌想將不同語言、不同國家和盡可能多的書電子化。慕尼黑巴伐利亞州國家圖書館希望借此進一步提高他們作為國際性的研究圖書館的聲望。圖書館副館長克勞斯∙塞諾瓦說:「我們對全世界所有對教育、深造、進修有興趣的人開放。也許聽上去有點悖謬,但事實如此:網路相當於我們的自然媒介。」

谷歌搜書計劃歐洲負責人延斯∙雷德瑪表示:這一計劃的目標並不是讓人們在網上閱讀整本的書。這其實更是為了讓人們能夠更容易地找到要找的書,讓人們知道哪裡可以買到這本書。

無論是書籍、音樂、影片或是線上展覽,在網上提供和欣賞獲得了越來越大的反響,早已不再只是電腦蟲們的天地了。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