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chi2011 int. bettina gransow

採訪記者:謝菲2008年11月24日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東亞研究所的漢學家貝婷娜-格蘭索教授30多年前就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30年前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時,格蘭索教授正在中國農村交流考察。30年來,她一直從事相關中國文化和社會發展的研究工作。格蘭索教授目前負責一個有關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民工醫療保障的研究項目。正值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德國之聲記者謝菲請格蘭索教授回憶了30年前在中國的經歷,以及過去這幾十年中她眼中的中國的發展變化。

https://p.dw.com/p/Fz9G
蔬菜大棚外等待天明的農民圖片來源: Xiao Xu

問:格蘭索教授首先感謝您接受"德國之聲"的採訪。30年前,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您當時恰巧在中國,而且在農村地區。您能不能談談30年前在中國的經歷?

答:準確的說,我在改革開放政策實行之前就到了中國。那是1978年夏天,我第一次去中國,同行的都是漢學學者。當時中國還處在文革時期,還是"毛澤東思想"盛行的年代,農村裡還有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無論男女穿的衣服都一樣,不是綠色就是藍色。我們當時在長沙附近的一個人民公社。而且在旅途過程中把談話都作了書面記錄然後裝訂成冊。我多少年都沒有看過這個冊子,這次在準備採訪之前,我又拿出來翻了翻。冊子的封面上寫著"處在孤立之路上的中國-一本變革記錄"。我想這個標題足以表明,在中國正式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前,中國國內已經有許多跡象表明改革就要開始。

問:您能不能舉幾個例子?

答:當時改革開放還沒有正式開始,所以很多跡象也只是一種暗示或是趨勢,比如農業政策將有所改變,還有人民公社有可能被取消等。之後真正改革的過程當然還持續了幾年時間。

問:中國從實行改革開放至今在經濟發展上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創造了經濟騰飛奇跡。如果我們就中國農村居民來說,您認為,他們在中國改革開放中有何受益?

答:這個問題要分時期來看。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的改革主要在農業方面,80年代的前半段時期,中國農民的確從農業政策改革中受益不少,生活水準大有提高。從80年代中期以後,至整個90年代,中國的經濟發展給農村居民帶來的影響是很不同的。比如在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就好像修鐵路,或是建造一座火車站等,不同的農村居民會從中獲得不同的益處。比如有的人會巧妙的利用這些基礎設施建設,這些人大多數是有權的人,如果他事先知道在哪裡要建一個火車站,他可能會指定在那裡建一座飯店,從經營中獲利。但是也有一部分農民恰恰是這類基礎設施建設的犧牲者。中國有大批農民失去了土地,因為大量農業用地都被改作了建築用地。所以在談農村居民在改革開放中的受益情況要區分來談。

問:中國政府倡導全國上下建立"和諧社會",依您之見,中國目前的社會有多和諧?或者,我換個問法,中國目前的社會有多不和諧?

答:"建立和諧社會"這一提法實際上是源於中國新近幾年的發展。中國發展經濟的政策把經濟增長擺在了一切工作的中心。而經濟增長也帶來了社會以及生態方面的諸多後果。建立"和諧社會"實際上是想減緩社會以及生態方面產生的問題。所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也屬於"和諧社會"這一政策之中。另外,"和諧社會"並不單指中國內部的發展,也包括中國在國際上,在全球經濟領域裡的地位等。

問:您目前正在主持一個有關中國農民工醫療保障的研究項目。能不能具體做些介紹?

答:這個研究項目重點在中國珠江三角洲的外來人口湧入問題,也包括農民工的醫療保障措施。這是"德國研究聯合會"關於"超級大都市發展"的研究項目的組成部分之一。從2004年開始,中國有了關於農民工工傷事故保險。中國還有若干試驗項目,就是如何能夠將農民工也融入社會福利保障系統。不過這些試驗開展起來並不容易,因為多是地區性質的實驗,而農民工的流動性很大。所以要想在中國建立一個社會保障體系也要適應流動人口多這一特點。

問:格蘭索教授,這個項目聽起來很有意思,預祝您取得成功。同時非常感謝您接受"德國之聲"的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