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旅德華人成立慈善基金扶助國內弱勢群體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8年8月21日

中國經濟30年來的飛速發展給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同樣給人留下印象的還有中國內地某些地區的貧窮。在那裡,很多孩子因為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在家。一批早年留學德國,現在事業有成的華人知識分子和經濟界人士成立了一家慈善基金會,希望能盡力改變這一狀況。

https://p.dw.com/p/F2KE
張逸訥和萊帕爾在逸遠基金成立儀式上圖片來源: DW

8月20日的杜塞道夫看上去與平常沒什麼兩樣:啤酒、咖啡、萊茵河,一個典型的德國城市。然而,在這一天的杜塞道夫行政專區的政府大樓裡,中國人才是主角。在這裡,由一批旅德華人倡導成立的慈善基金"逸遠慈善與教育基金會"舉行了基金會許可證書頒發儀式,宣告正式成立。

逸遠慈善與教育基金會是由中國八十年代初留學德國的一批知識分子和經濟界人士發起成立的。來自上海的華裔企業家張逸訥投入了首批啟動資金十二萬歐元並擔任基金會的理事長,基金領導層也是清一色的黃皮膚、黑眼睛。基金會公共關係理事王煒便是其中的一員。他如此解釋新成立的基金會的名字:"儒家經典裡常說士不可不弘逸,任重而道遠。基金的發起者都是赴德留學的老大哥,秉持著很深的儒家理念。從這個意義上,逸遠這個名字是比較有意義的。"

有意義的當然不僅僅是名字。逸遠基金會如此闡述自己的使命:基金會的宗旨是關注弱勢群體的民生和教育,以促進和諧的現代公民社會的發展。為了實現這一聽上去相當宏偉的目標,基金會將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了資助中國內地窮困地區的小學和中學學生上。張逸訥先生說:"中國貧窮地區的學校和學生確實需要很多的幫忙。我們已經和四川、甘肅和內蒙古的一些地方做了一定的聯繫,正在考慮下面的項目。(現在的工作)已經比較具體化了。"

在德國成立一家主要資助對像在中國的基金,這樣的設想並不是每一個在德國的中國人能想到的,而要實現這樣的設想就更不簡單。實際上,三年前在法蘭克福,張先生和其他一批早年留學德國的中國人便有了在歐洲成立一家旨在扶助中國弱勢群體基金會的想法。今年五月的汶川大地震則讓他與志同道合的中國人加快了將這個想法付諸實施的步伐。"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德國人,人都是願意做善事,願意幫助弱勢群體的。我想我們基金內部的理事會和董事會有足夠的人才來做這些項目,而且基金理事會的成員,在學術界也好,在企業界也好,都是相對有成績的人,他們會有足夠的信譽度。我們對基金會完成自己的使命是有信心的。"

由華人出資、華人管理的逸遠基金同樣吸引了德國人的注意。前來參加基金成立並且為基金頒發證書的北威州杜塞道夫行政行政專區副主席烏爾裡希‧萊帕爾(Ulrich Lepper)對逸遠基金會和它的目標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在談到基金會成立的意義和在德國社會的影響時,萊帕爾說:"基金會以及基金會所追求的目標肯定會在包括德國民眾在內的整個社會中引起廣泛的注意。大家會饒有興趣地關注(基金會的)活動的開展。通過一系列的項目,基金會與中國建立廣泛的聯繫,與中國一道發現問題並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我想德國民眾對此肯定會有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