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社會人群間敵視情緒走向

德國之聲中文廣播2005年12月27日

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連續四年對德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敵視情緒和行為及其原因進行研究。每年有兩千多人在被稱為「社會人群敵視」研究小組的項目框架內接受調查。上周,這一研究小組在柏林公佈了研究結果,以下是德國之聲記者的綜合報導。

https://p.dw.com/p/7hxB
敵視乎圖片來源: dpa

整個項目的研究期限為十年。研究的目的是真實、批判地反映德國社會的現狀。項目負責人海特邁爾說:「我們想找到社會發展過程中敵視情緒增加和減少的重要原因。重要的是,分析他人融入德國社會的品質如何,並同時保障社會福利水準、政治權利以及社會認同感。因為這樣可以提高和保障人們自覺接受社會準則,例如人和人之間的平等。如果這一點做不到的話,我們認為,社會將形成一系列的大問題。」

雖然有人經常指出,這些想法在短時間內會發生變化。但是海特邁爾反駁了這一說法,「所有讓人感到不安的系數都有了明顯的上升,例如擔心失業、擔心生活水準降低、對未來有不確定的感覺等。而且人們定位不確定的因素也在增加,而從政的意願也因為一些不可改變的客觀現實有所下降。這需要我們關注政治中位值。一些富裕的人在上,貧窮人民在下,中產階級的地位動搖。有一半的被調查者,不僅僅包括貧窮階層,甚至包括中產階級和富裕階級,對跌入貧困線以下表示擔心。而哈爾茨計劃第四階段成為跌入貧困線以下的代名詞。」

調查報告稱,雖然聯邦德國自從戰後開始成功振興經濟,建立社會福利制度,讓每個人有機會成為富裕階層,但是由於現在危機式的發展,人們開始置疑這一制度。各社會人群之間無法相互融合是這一現實的體現。人們把對方看成是爭奪社會福利的競爭對手。

海特邁爾稱,這一社會基本原則例如團結、公正、平等等道德準則越來越被人遺忘。取而代之的是定位的盲目性。原因如何無從考究。有些大企業雖然經濟效益良好,可還是要大規模裁員,讓人費解。到處都能夠感覺到社會不穩定因素。

海特邁爾和他的科研小組介紹說,他們在調查中發現,這樣的資本主義已經沒有能力保障社會融入進程,「觀察2002年至2005年的趨勢,我們可以發現,由競爭導致的敵視情緒不斷增加。現在有61%的人對『在德國生活太多的外國人』這一表述表示認同。36%的人認為,『工作崗位越來越緊張,外國人應該返回自己的國家』。三年前對這句話認同人數的比例是28%。」

而德國東部和西部之間也存在明顯差異。德國東部敵視情緒在過去三年從46%增加到53%;而德國西部則從32%增加到38%。

引人注目的是,德國東部對穆斯林莫名的恐懼從2002年23%增加到現在的34%,德國西部害怕穆斯林人數的比例僅僅上升了一個百分點,上升到22%。

為了改變社會對穆斯林的不信任和抵觸情緒以及偏見,報告指出了兩個基本出發點:加強與穆斯林信徒以及宗教設施的接觸和瞭解穆斯林信仰。

如果將被調查者按照年齡組進行區分,報告顯示出,25歲以下人士比年長者的敵視思維程度要輕,而被公眾所認知的情況則截然相反。因此,海特邁爾提出是否要對現有的融入社會方案進行再加工,擴充其內容的必要。

總體來看,一方面德國社會無法融入的風險以及人們的擔憂加劇,另一方面社會人群之間的敵視情緒也在增加。海特邁爾認為,經濟發展和社會融入各行其道將對福利事業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伴隨著對社會中強者的手足無措、灰心喪氣的,是對弱者不

公正待遇,外國人、穆斯林、無家可歸者、猶太人或者同性戀者。

海特邁爾:「我擔心,弱勢群體越來越獲得社會的承認,而且人們越來越不願意為他人提供融入社會的機會。這些後果雖然不是必然的,但這是對那些上層人物作出的反應。」

而政客與公民社會還尚未對此做出回應。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