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260110 Mongolei Energie

2010年1月30日

蒙古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蒙古的面積是德國的四倍,而人口僅有300萬。不過,該國人口差不多一半居住在首度烏蘭巴托。雖然,烏蘭巴托並沒有很多大型工業,但該市上空仍然聚集一層厚厚的廢氣塵埃。烏蘭巴托的空氣尤其受到那裡三座供暖廠的污染,而千家萬戶在傳統的蒙古包裡生火做飯,加上取暖,對大自然造成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德國技術合作公司希望能在這裡做出自己的貢獻。

https://p.dw.com/p/Lj2a
烏蘭巴托的居民樓圖片來源: DPA

從北京飛往烏蘭巴托只需兩小時。途中,人們看到的是無盡的山脈、沙漠以及幾乎杳無人煙的草原。烏蘭巴托城市出現前,人們就先看到密佈在城市上空的煙雲,同蔚藍的天空形成鮮明對照。

蒙古人喜歡用"藍天之國"來歌頌他們的家鄉。在遼闊的草原地區,藍天之國的說法也的確名副其實。不過,在烏蘭巴托對藍天是要有想像力的,尤其是在冬季,烏蘭巴托被一層厚厚的塵埃緊緊地包裹著。這時,該市的氣溫可以降到零下30度以下,為居民樓供暖的暖氣站不得不開足馬力,而在市郊分散於各處的約15萬個蒙古包內,為了取暖,可以在爐子裡燃燒所有物件。

假如能夠降低取暖耗能,節約的將不止是金錢。這也將是為淨化這座世界上最寒冷首都的空氣做出的貢獻。在烏蘭巴托西南部靠近機場的地方,德國技術合作公司在做出示範,告訴人們怎樣取暖節能。

在這片72公頃的土地上,人們正在創建一座蒙古-德國生態城,計劃修建2200套住房,還有學校、綠地以及購物中心。如果現在來到這裡,人們只能看到在這片空曠的土地上孤零零只有兩座樣品房,它們是兩層式建築,外表塗成黃橙色。這樣的小樓在德國的新建小區裡也能看到。工人們已開始為修建另外5座生態房打地基。

Mongolei Entwicklungshilfe GTZ Ökohaus
生態城的工地上圖片來源: DW

來自德國技術合作公司的埃爾貝克先生負責烏蘭巴托綜合城市建設項目。他驕傲地站在生態房前,指著房頂上熠熠發光的太陽能電池說:

"這是用來取暖以及提供熱水的。烏蘭巴托能源不足的現象也越來越明顯。供暖部門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取暖的需要。因此我們考慮尋找其他解決辦法。"

烏蘭巴托日照充足,為生產太陽能提供了有利條件。這裡,每年日照時間平均2800小時,而德國日照時間只有900小時。

對埃爾貝克而言,生態房還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即回收和處理廢水。人們希望,將以缺水著稱的烏蘭巴托建設成綠色的植物園。

"我們將處理黑色的水,並重新利用灰色的水,用他們沖洗廁所,澆灌綠色植物帶,讓這個城市保持綠色。"

樣品房的房間明亮舒適,土質地板顯得很溫暖。房子都是座北朝南,牆壁封閉得很好,足以抵擋冬季的寒冷。而恰恰是這一點,比社會主義時期建造的500多座高層住宅樓要強得多。烏蘭巴托的主要景觀依舊是這些社會主義時期遺留下來的樓房。它們為大約25萬人提供6萬套住房。這些住宅是俄式建築,多年失修,目前基本處於非常糟糕的狀態。它們沒有經過加厚牆壁的環保隔離處理,窗戶經常關不嚴。蒙古沒有測量用戶消耗能源和水資源的機制。2007年,德國技術合作公司在烏蘭巴托西部對一座建於1982年的樓房進行了整修。這座5層的大樓共有大約30套住宅。來自德國的貝克早在德東地區就已積累了這方面的經驗。他說,組織和交通雖然很困難,但是:

"我們在三個月內就完成了整修任務,供暖問題、強化屋頂等,我們對大樓進行了加固和密封,還改善了衞生系統,修建了基礎管道。我們幾乎將德國的模式一對一地拿到這裡來並完成了實施。"

Mongolei Entwicklungshilfe GTZ
生態城正在建設中圖片來源: DW

樓房整修之後,大樓的耗能總量降低了70%,而同時,住房的舒適程度也得到明顯提高。根據德國技術合作公司的推算,如果烏蘭巴托所有這類樓房都進行了整修的話,該市目前的三座供暖廠有一座可以關閉。不過,整修房屋耗資巨大,平均算來,每整修一平方米耗資100歐元,但新建房屋耗資卻又是它的三至四倍。如果不整修,這些樓房在10年後就到了不得不拆遷的地步。

烏蘭巴托的上空重新變藍,恐怕還要再等上一段時間。而這裡,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作者:Matthias von Hein/ 李魚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