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企業家必讀:德中企業文化差異

2006年11月19日

近來,有關全球化和中國崛起的討論在德國是熱門話題。八十年代以來,蓬勃發展的中國經濟和中國的巨大市場吸引了無數德國企業前來闖天下。被視為德國經濟支柱的中小企業是這支隊伍中的生力軍。他們的創業故事和經驗被一位對中國情有獨鐘的企業咨詢顧問編輯成書,將於明年年初出版發行。

https://p.dw.com/p/9PQf
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集團在中國開設的賓士車製造廠圖片來源: AP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為德國中小企業進軍中國市場出謀劃策的企業咨詢顧問,曾在中國生活和工作多年,有一個響亮的中文名字叫康立晨,還娶了一位中國妻子。康立晨在工作中接觸了不少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德國中小企業家,這使他萌生了寫書的念頭。他一直在考慮如何把對中國的愛好和職業興趣結合起來,同時創造新的價值。於是決定收集德國中小企業在中國的經歷,把他們的創業故事寫下來,從意念的產生到生產或銷售企業的建立。除了經濟視角外,他還從社會和文化角度談了自己的經驗。

康立晨走訪了25位德國企業家,涉及的行業五花八門,最多的是製造業企業,因為德國中小企業在這一領域佔的比重很大,如機械製造、電氣、製藥工業,也有服務企業,如建材超市。經理人也形形色色,年齡從三十出頭到七十 歲,除了德國人還有瑞典人和中國人。許多德國經理都對中國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十分贊賞,不過中國雇員的創造性有時也體現在不按約定好的章程辦事,特別是在銷售領域。這時就需要管理層進行協調,這是德方經理需要適應的地方。

在中國,人事管理要比在德國複雜得多。一位經理曾說,他工作時間的50%都用在人事管理上。中國員工往往希望上司事必躬親,為大家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和人際環境,他們希望上司主動關心工作進展情況,並予以必要的支持,他們習慣有一個統領全局的領導。所以西方那種專業和行政管理分開的組織模式在中國不易行得通。

中德兩國不同的教育體制和人才結構也是德國企業需要注意的差別。康立晨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一家汽車配件企業要調試一台新的發動機,三位曾在德國受訓的中國工程師對著機器卻一籌莫展,因為沒有人能銲接排氣管,在德國一名普通鉗工就能完成這項工作,但在中國,這樣的技術工人不是隨處都有。中國企業不乏高學歷的人才,但卻往往因為沒有技術工人的配合,有些任務無法完成。在中國,掌握一門手工技藝與擁有一張大學文憑在社會地位上仍有很大差別,但在企業裡,兩者缺一不可。

書中不僅講到了在中國建立企業應注意事項以及經營時可能遇到的問題,還介紹了中國企業和政府之間的關係、政府機構的管理、合資和獨資企業的利弊等。德國企業在中國也有失敗的經驗,康立晨總結道:「失敗往往是與中方夥伴合作的不成功,大多數時候在合作的一開始就埋下了隱患。合資企業中的德方不清楚中方想得到的是什麼,以及合資企業如何操作。有時候一點小的誤解就會釀成大問題,導致雙方的分歧越來越大,以致無法合作。所以德國企業現在更傾向於建立獨資子公司,以保持透明度和直接管理。但在某些領域,比如銷售方面,德國人僅靠自己的力量要把事情做好確實難度很大。」

談到中國市場的前景,德國企業都還是充滿信心。環保技術企業看好中國開發內陸經濟的機遇,正努力在可再生能源領域開拓市場。而傳統的機械製造等產業 也很有發展潛力,但面對的矛盾是一方面要採用新技術設備提高生產力,另一方面又擔心技術流失和仿冒危險。但總的來說,中國仍是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是德國企業不能缺席的地方。

這本題為「中國先鋒」的書將在明年3月由德國的堪普斯出版社推出。作者認為,對德國企業來說,瞭解一些在中國經營的實例比理論或所謂的經驗之談更有幫助,而且企業或個人也許能從中受到啟發,找到自己在中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