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民主在中國是可行的

2012年1月10日

台灣將在1月14日舉行總統和立法院選舉。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放政治禁錮以來,台灣穩步走上了民主道路。這是否證明「民主不適合中國」的論斷站不住腳呢?就此德國之聲採訪了德國外交政策研究協會的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耐德。

https://p.dw.com/p/13gz9
圖片來源: dapd

德國之聲:台灣馬上要舉行大選。桑德施耐德教授,您認為台灣是一個西方意義上的民主社會嗎?

桑德施耐德:從近些年來民主比較研究建立的標準來看,台灣可以算是一個鞏固的民主體制。特別是在這個民主制度建立的初期,在90年代,台灣完成了一些西方國家花了很長時間才走完的磨合過程。例如像法國那樣議會和總統分屬不同政治陣營;而德國從1949年建立戰後第一屆政府,到1969年首次完成政府更迭,用了20年時間。而在台灣的民主進程中,在較短的時間裡就出現了這些現象,由此可見,這是一個穩固的民主體系。

德國之聲:台灣從一黨專政到成為富有活力的民主社會,這條道路到底有多艱難?

桑德施耐德: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個過程中,有幾個特殊的因素,例如國民黨願意讓位,願意接受多黨競爭,願意冒喪失權力的風險-陳水扁當選後這也確實發生了。開啟和以寬容態度伴隨這個進程,這是蔣經國領導下的國民黨作出的值得稱道的特殊成就。這是台灣國民黨領導層不同於世界上許多其他地方的威權統治者的地方。

德國之聲:特別是一些不願放鬆權力的亞洲國家的掌權者,常常提到所謂的"亞洲價值觀"。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現在中國領導人也樂於強調。那麼台灣的例子是不是恰恰說明,在中國文化的土壤上也可能產生民主?還是台灣的情況非常特殊?

桑德施耐德:台灣的特殊性很有限。這肯定與台灣的版圖和人口數量有關。台灣的面積與德國巴符州差不多,在民主改革前人口為1600萬。這與面積廣大、人口13億的中國大陸當然不可同日而語,在中國推進民主,所涉及的措施規模和進程機制都是完全不同的。儘管如此,對您提問的回答仍是明確的:在中國的土地上實現民主是可能的。台灣證明了這一點,儘管台灣的的經驗不能一對一地照搬到中國大陸。

德國之聲:台灣的成功模式在以何種方式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產生影響?

桑德施耐德:台灣的民主對中國政治改革討論的影響依然是有限的。人們對此有所認知,但對於思考相關問題的中國精英階層來說,台灣並不是值得效仿的典範。不過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的政治領導層要考慮和遵循的規則是不同於台灣領導人的。總體上,台灣的民主在中國還談不上有示範效應。

德國之聲:在中國,關於民主的討論是有的。一些知識分子寫文章說,民主和"亞洲價值觀"是可以走到一起的。在中國國內是不是也有一些新的動向?

桑德施耐德:我們注意到,中國國內有這樣的討論。其中一些爭論進行得很激烈,觀點差別也很大。在這方面,並沒有言論和和思想的禁區。但討論中的哪些元素能夠落實到實踐中,完全是另外一個問題,即便實施,也會十分小心、務實、漸進。這也是中國不同於其他亞洲專制國家的一個地方。其他國家的獨裁者強調"亞洲價值觀"是為了沖淡本國經濟成功帶來的嚮往民主的效應,最終避免走向民主。而在中國有不同的有關民主的討論,但人們不能期待這種討論如同"報春的燕子",會在中國大陸掀起大規模的具有廣泛基礎的民主運動,這一天的到來人們還要等待很長時間。

Politikwissenschaftler Eberhard Sandschneider
桑德施耐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圖片來源: DGAP/dapd

採訪:馮海音 翻譯:葉宣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