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國際專家敲響了警鐘

2011年11月17日

針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中國金融制度的評估報告,德媒認為中國金融業日益脆弱令人不安,不但會危及中國整體經濟,也有可能給全球經濟造成惡果。政府一年來扭轉局面的努力雖有成績,然而不可能解決根本問題,為此必須徹底調整經濟模式。

https://p.dw.com/p/13CHr
In this photo taken on Aug. 25, 2010, a bank clerk counts Chinese 100 Yuan notes in Shanghai. China's currency advanced to a fresh high against the U.S. dollar for the second straight day on Tuesday, Sept. 14, 2010 as U.S. lawmakers prepared for hearings on Beijing's foreign exchange policies. (AP Photo/Eugene Hoshiko)
圖片來源: AP

中國金融制度其實腐爛

《明鏡周刊》11月16日寫道:"國際專家現在敲響了警鐘,他們擔心烈火燎原,會迅速點燃整個中國經濟,從而也給全球經濟造成後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本周發表了對中國金融制度的評估報告,結果令人不安,該領域越來越脆弱。尤其是非正式發放貸款和銀行表外業務增長讓分析家擔憂。

"所謂影子銀行問題只是最新跡象,表明國家掌控的中國金融制度其實脆弱不堪。北京當權者在最近10年試圖保持高速增長,指示銀行給經濟大力注資,正如所證明的那樣,太多了。"

報導認為,雖然經濟高速增長,"然而繁榮有其固有的副作用"。報導引用任教於北京大學的美國金融市場專家佩蒂斯(Michael Pettis) 的話說:'增長率超過4%或5%,就只有通過債務的迅速上升才能取得'。

"佩蒂斯早就提醒過:中國的增長模式太偏重於貸款,人為控制的廉價貨幣導致投資不當,主要在工業生產,基礎設施項目以及房地產方面。"

經濟繁榮的副作用

文章說,"北京以其極端的貸款政策雖然得以保持高速經濟增長,但是,這個政策的副作用顯然讓它陷入窘境。尤其是通膨大增讓當權者憂心忡忡,物價高讓很多公民感到自己被經濟起飛甩到後邊。"

該刊認為,北京試圖扭轉局面,多次加息並限制發放貸款,"取得一定成效"。"可是這個政策也顯出不合本意的副作用,倘若房地產價格繼續大幅度下跌,就像最近在一些省份那樣,以住宅和住房作為擔保的大量貸款勢必告吹。一些專家擔心會出現2007年和2008年在美國發生的那種螺旋下滑,當時是世界金融危機的開端。"

報導引用佩蒂斯的話說:"去年所有人都為地方債務擔憂,今年則是影子銀行和小公司,明年或許是國有企業。無論如何,債務將會繼續上升。即便政府控制了個別症狀,也不可能解決根本問題。為此,他們必須徹底重新更換經濟模式。"

中國還能支付得起

《法蘭克福匯報》(11月16日)評論指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中國金融制度弱點的評估"雖不新鮮",但在緊迫性方面卻無出其右。"越來越明顯的是,全世界都獲益的抵制危機的恩賜可能會成為詛咒。中國寬松的貨幣政策和過度發放貸款刺激經濟,不僅將通膨推向高峰,而且也危急金融機構,其貸款和資產價值陷入危險,尤其是在投機性膨脹的房地產市場。

"由於增長前景不穩定的負擔,局勢特別危險。不對金融領域迅速改革,就會斷送早該進行的側重內需和新型增長產業的調整經濟。然而也用不著誇張,因為國家掌控金融體系,可能會軟著陸。無論地方政府或國家銀行是否破產,即便如此,還有中央政府拯救它們。與美國或歐盟相反,中國可以承受得起,現在還承受得起。"

報摘:林泉

責編:李魚

(以上內容摘自或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