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十分之一的人患有的恐懼症是可治療的

Karin Lamsfuss2008年10月22日

感覺恐懼或者恐慌,並非壞事,因為它可以救命,它提高我們的警覺,防範威脅。然而,世界上卻有4億人左右患有恐懼或恐慌障礙症,其中女性比男性多一倍。令他們恐慌的東西,客觀上來說其實根本構不成什麼威脅:蜘蛛、老鼠、高塔,還有人多的地方等等。世界衞生組織對14個國家的患者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耐人尋味。恐懼症是可以治療的,德國明斯特大學就專於此項。德國之聲記者採訪報導如下。

https://p.dw.com/p/Ferh
G.de Chirico 作於1915年的畫「對等待的恐懼」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世界衞生組織調查發現,全球各地的恐懼障礙患病率都差不多,即每10人當中,就有一人患有此病。這個結果推翻了此前的觀點,即主要是生活在自然恐懼對象如熊、虎、豹等猛獸早已消失的地方的人才容易得恐懼障礙,使該病的病因更加令人費解。但即便病因不明,恐懼症專家還是試圖想辦法幫助患者克服恐懼感,因為這種感覺會大大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患者就介紹她的感受說: "遇到某些情況,我的身體反應就很激烈,心慌意亂、虛汗大發什麼的,我母親也沒想到,這會和恐懼有關。"

這位患者小的時候就有症狀表現了。當她跟母親坐電梯的時候,就表現出典型的恐慌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令她感覺恐慌的情況越來越多,使她的日常生活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今年34歲的這位患者現在既不能坐地鐵,也不能到人多的地方,更不要說坐飛機了。德國明斯特大學的恐懼症專家菲根鮑姆(Wolfgang Fiegenbaum)教授表示,這個患者的病情發展是很典型的。他說: "晚期患者確實有連家門都不敢出的,不去看朋友,工作也丟了,其後果當然是精神抑鬱,只好想辦法對付自己的恐懼感和抑鬱症,精神藥很受歡迎,但更受歡迎的是--酒精。"

對健康有益的恐懼感和恐懼障礙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許出於這個原因,很多患者都是很晚才去求醫,但此時病情往往已發展到所謂的普遍性恐懼障礙階段了,也就是同時害怕很多東西,最後是什麼都怕。其原因各種各樣。菲根鮑姆教授說: "很大一群人是因為過去的創傷性經歷,比如說飛機墜毀、爆炸事件等等留下的隱患。有些人引發症狀的誘因很明確,比如說一坐地鐵就不行了。但還有一些人,你再聰明、再怎麼診斷,也找不到什麼誘因。然而最關鍵的是,即便這些'疑難患者'我們也有辦法治療,而且成功率和前者一樣。"

菲根鮑姆教授所在的明斯特大學下屬的克里斯多夫-道尼爾基金會(Christoph-Dornier-Stiftung)就專門治療恐懼症患者。他們的經驗表明,患者完全可以掌握主動,通過各種放鬆練習,脫離持續的警備狀態,減輕身體的發病症狀。

然而最終每個患者都必須正視自己的恐懼感才有可能根治。在此,心理學家應用所謂的對峙療法,也就是有意讓患者面對最讓他感到恐慌的情景,使身體對這種情景的戒備反應漸漸遲鈍,久而久之,恐懼症狀就會消失。菲根鮑姆教授說: "有些長期研究表明,相對較快進入恐懼狀態,對患者來說更好受些,比一點兒一點兒來好受。就像下冷水游泳一樣,一頭栽下去,大抖一次,比一寸一寸地下水,每寸都得抖一下要好受多了。"

具體治療辦法,舉例來說,就是對害怕蜘蛛的患者,在他們手上放一個大蜘蛛;對懼高症患者,帶他們上本地最高的塔。據菲根鮑姆教授告知,成功率在80%。

然而,有意置身最讓自己恐慌的情景,單是這個想像就已經使許多患者恐懼萬分。因此,令人遺憾的是,不少患者還是情願選擇難度最小的方式:躲在家裡,避免對峙。然而其代價卻是:寂寞孤獨、與世隔絕。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