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六十周年是中國重大轉折關頭

2009年10月1日

《法蘭克福匯報》 認為六十周年對中國來說是個重大轉折,中國的低薪水模式走到了盡頭,北京面臨幾大挑戰,而民眾的民主化要求是無法繼續壓制的。末任港督彭定康為德國《世界報》撰文比較了中國的兩個三十年。

https://p.dw.com/p/JvIt
200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圖片來源: AP

《法蘭克福匯報》:六十周年是一個重大轉折

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年的歷史,《法蘭克福匯報》發表的一篇文章認為,中國的"社會制度刻有不自由、壓迫和管束的印記",而"中國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史是正面的歷史"。就中國的經濟和政治發展前景,該報寫道:

"過去沒有人相信,共產黨能創造經濟奇跡,但它取得了成功,在基本沒有出現錯誤的情況下,推動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一直延續到今天。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同樣經住了全球化的挑戰。

「這一切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中國多年來利用低薪水和自己貨幣的低匯率,充當世界工廠的角色,積累了巨額外匯儲備。它資助了美國的信貸泡沫。對於中國來說,這條道路很有效益,因為許多人感到,生活一天天好起來,這樣的希望使共產黨得到了支持。

「但是這一發展階段正在接近終點。六十周年是一個重大的轉折,中國應在最短的時間內變更經濟政策。北京必須應對三大挑戰:它應使經濟體系更為規範,必須消除腐敗、法制欠缺、裙帶關係,制止與此相關的霸佔土地和施加暴力等犯罪行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國內人民滿意,才能為大型改革奠定基礎。同時,必須廣泛貫徹環保和社會保障政策。這些政策很有必要,可以保護中國的環境免受無法修復的損害,防止動亂,因為中國人也要求自己的生活能得到基本安全保障,可以長遠規劃自己的生活。這些措施開始實施以後,才能邁出第三步,也就是使人民共和國從儲蓄國家變成消費國家,以國內需求彌補因出口收縮造成的損失。

「從長遠來看,共產黨不能長期壓制民主化的要求。對一個受盡磨難的民族來說,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比政治上的參與更為重要,這也許並不錯,但將隨著生活的不斷富足,這樣的態度會發生變化。即使到那一天還需要要幾十年,但只有在沒有一黨獨裁的情況下,中國才能繼續生存下去。"

《世界報》彭定康撰文比較兩個三十年

曾任香港最後一任總督、此後任歐盟外交委員、現任英國牛津大學教務長的彭定康在德國《世界報》上發表文章,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前三十年與後三十年做了一番比較:

"中國經濟的新生是世界現代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經濟轉折在鄧小平領導下開始,數億中國人由於鄧的改革擺脫了貧困,他們將把他視為比毛澤東更偉大的英雄。

「但是不管毛有過多麼可怕的錯誤,在他以絕對權力統治的年代,人們擁有共同目標和團結一致的情感,同時也共同貧困。毛主義是一種由階級鬥爭和社會主義大鍋飯組成的奇特獨有的混合物。這一理念在其首創者身後顯然沒有延續下來,今天講的是實用主義。發財致富光榮,它居於愛國主義的自我奉獻之上。毛使中國自豪,鄧使中國富有。"

摘譯:王羊

責編:樂然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