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chi3112

2009年12月31日

自從聯邦德國與中國建交以來,德中兩國經濟界聯合建立了數不勝數的合資企業,但是在科研領域,由雙方政府機構聯合組建的科學研究資助中心卻只有一家,它就是坐落於北京海淀區的中德科學中心。該中心旨在促進兩國在自然科學領域內的科研合作與交流,同時為兩國的科研人員和年輕學者提供資助和組織研修。時至今日,中德科學中心已經走過了九年多的歷程。

https://p.dw.com/p/LH9x
在德國學習的中國大學生:很多中國的科研人員都有國外留學經驗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中德科學中心全稱為中德科學基金研究交流中心,是由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和德國科學基金會(DFG)共同設立的機構。1998年,在兩國政府總理的支持下,成立中德科學中心的合作協議正式簽訂,兩年後,辦公大樓在北京的科教中心--海淀區建造完成,中德科學中心正式開始營運。它是一家財政獨立核算的法人機構,每年的預算撥款由中方和德方--即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德國科學基金會各承擔一半。此外,中德雙方各自向中心分別派一名主任和一名常務副主任負責領導工作。

阿爾敏‧卡拉維施博士擔任中德科學中心的德方主任一職已經有兩年多了,之前與中國人打交道不多的他,通過這兩年在北京的生活,不僅學會了一些中文,親身體驗了中國的生活,還有了一個中文名字:孔靄明。他坦言,2007年秋初到北京的時候,語言上和文化上的差異,的確給他提出了一些挑戰,不過很多中方的同事都熱心地幫助他,現在他已經適應了北京的生活。而且,今年他還要在北京度過聖誕和新年。談到中國的春節,孔靄明博士說:

"中國的春節很喧囂很熱鬧,不少人在除夕夜都要燃放鞭炮。我們找到了一個好的去處,一個類似街頭慶典的場所,那裡有人工搭起的舞台,當然也有好多觀眾,氣氛很好。在過去的兩年裡,我們都是在那裡度過的春節。"

除了兩國節日文化的不同,孔靄明博士在擔任中德科學中心德方主任兩年多以來,也對中國同事和德國同事的工作方式和理念方面的差異頗有體會。他表示,德國人比較傾向於作全面徹底的調查準備工作,當然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多;而中國人則更看重效率,希望能夠盡快地完成一項任務,但對其全面性就不是特別注重。孔靄明博士講述道,不久前中德科學中心由於業務的需要,要添置一輛公務用車。對於他們德國人來說,可能要就此花大功夫去研究調查市場,比較車型,最後等車買回來說不定都兩個月過去了,可是那些中國同事很快就把這件事解決了。孔靄明博士頗有感觸地說:

"我覺得自己在中國工作的這兩年多是非常有收獲的,因為我也得到了不少啟示。我們工作全面細致並沒有錯,但是有時候也應該考慮一下,工作的進程是不是應該加快一些,提高效率。所以我覺得兩國工作人員的共事合作完全可以形成互補。"

通過工作,孔靄明博士也和不少中國年輕學者進行了接觸和交流,他總體的感覺是:中國年輕一代的學者和科研人員大多數有國外留學經驗,精通英語,思維比較開放,接受訊息也很快,這使得中德兩國的年輕學者在溝通交流方面比他們的父輩要容易得多。中德科學中心為兩國年輕科學家也創造了良好的資助條件,而且與其他的基金會或資助機構相比,該中心還有一個明顯的優勢:

"我們提供的這種服務在英文裡叫做'one-stop-shop',即'一站式購物'。兩國的學者如果想要申請一個科研資助項目,他們不需要向多家機構遞交申請材料,經過重重審核;在我們這裡,他們只要提交一份申請就可以了。"

中德科學中心資助的短期項目包括:中德科學專題研討會、中德科研暑期學習班,長期的資助有為期三年的中德合作科研項目和中德科研合作小組。該中心還與林島諾貝爾獎得主大會基金會攜手,每年邀請並資助約28名中國優秀博士研究生前往林島參加諾貝爾獎得主大會,會後安排訪問德國相關學科的科研單位。假如參加者有興趣,還可以在中德科學中心的資助下,在德國從事半年的科研工作。此外,該中心也設有針對德國年輕學者的相應資助項目。

作者:雨涵

責編: 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