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周港媒報摘:"六四"討論在香港升溫

2009年4月19日

本周,香港媒體在報導和評論中國大陸新聞時,最引人注目的焦點是:"六四"二十周年臨近,有關"六四"的討論開始在香港升溫;同時,面對今天中國腐敗日益猖獗,政治體制改革卻步履維艱的的情況,人們也更為懷念當年開明、清廉的胡耀邦。德國之聲摘編如下:

https://p.dw.com/p/HZes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隨著"六四"二十周年的日益臨近,香港大學來自內地和香港的學生就"六四"問題發生了一場爭論。對此,《蘋果日報》發表李怡的文章,題目是「開放討論,是解決六四難題第一步」。文章說:"目前在香港和海外,幾乎所有三十多歲以上的人,二十年前都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每天被來自天安門廣場的電視報導扣動心弦,我們流淚,我們上街,我們呼喊,我們心如刀割,從來沒有過這麼長的時段讓我們對時事產生如此深的感情反應。這種真實的感受主導了香港人對六四的觀察與評價,形成了六四情結。…六四已經二十年了。時間多少會沖淡記憶,更重要的是:年輕新一代,沒有經歷過從八九民運到六四屠城的日日夜夜,他們只從家長、老師口中知道六四經過,又或是自己在YouTube上看到六四片段畫面,或讀過有關記述。即使有認識,也缺乏切身感受。"

文章接著寫道:"我們不能否認,年輕新一代,不可能有老一輩的六四情結。……內地生在當局的意識灌輸和利益誘惑之下,就有更多人與多數港人看法相左了。……我們應對六四持開放討論的態度,本著真理越辯越明、真相終會被認知的信念,與持異見的本地生與內地生討論,而不是互罵。我們更應鼓勵…本地生、內地生,將有關六四的討論帶到內地,帶到能在內地有限度發行的香港左報的論壇。……中國名記者戴晴,早前提出解決六四的道路是「和解」。「和解」是中性的,是首先排除對立的。所謂和解,是不設結論,而在公平法律的基礎上,先對六四的每一過程、每一個受害人、每一個參與者進行調查,然後作分析、鑑定、解決。這雖屬中性建議,卻是中共難以接受的難題。於是,戴晴認為,她活著看到「和解」的機會很小了。也許開放討論,是朝向解決難題走出的第一步。"

《蘋果日報》還發表署名"廬峰"的文章,題為「從胡耀邦想到天安門的民主女神」。文章寫道:"李銳先生紀念胡耀邦逝世二十周年的長文沒有悲情呼寃,沒有激昂吶喊,沒有聲討叫罵。文章只是平實細緻的述說胡耀邦是個甚麼樣的人,他面對怎麼樣的政治壓力與惡浪,他怎樣思考中國的前途與命運,他跟中國的未來有什麼關係。……儘管有彭德懷等的慘痛經驗,胡耀邦卻沒有退縮,不管在當地方首長,當共青團第一書記或文革後出任組織部長、總書記,他都堅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為此,他吃盡苦頭,一再被打倒,一再被只懂奉迎的左王批鬥。到一九八七年更因不願強硬壓制學運而被迫下台。像這種敢於說真話,敢於反對左傾思潮的領導人,怎不受人民、學生愛戴呢?"

文章接著寫道:"除了敢說真話、老實話,胡耀邦在肅清文革遺毒,推進改革開放的功勞只怕不會比鄧小平少。……另一方面,胡耀邦對改革開放這個大政策也有他獨到的看法。他認為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跟經濟改革同步;他力促輿論開放、言論自由,一再出面保護言論出位、出格的報刊及記者;他強調中國必須走民主、科學、法治之道。他擔任總書記的六年期間,中國的知識分子變得敢言,中國各界包括政府內部對政治體制改革的討論最為活躍。要是胡耀邦沒有中途被逼退,沒有被投閒置散,中國的言論空間、政治空間肯定大大擴闊,中國不會陷於只有經濟改革沒有政治改革的歪路。」

與此同時,《明報》發表署名文章,題為「胡耀邦逝世20周年,清廉高幹表率」。文章寫道:"中國的貪污案金額愈來愈驚人,20年前10萬、10年前百萬,到今天動輒千萬,甚至逾億元。除了缺乏對權力的制約和獨立傳媒,更重要的是,高幹沒做表率,…這樣,更令人懷念20年前逝世的胡耀邦。胡耀邦最受稱頌的就是清廉正直,勇於改革和思想開明。在他主政時任中辦主任的政治局前常委胡啟立,最近在回憶文章說:"他(胡耀邦)在各種場合反覆講,上樑不正下樑歪,反腐敗就要從中央抓起,就要從自己抓起,從高幹和高幹子弟抓起。"正因為他真的想從高幹及高幹子弟開始去反腐,結果成為眾矢之的。……在官場「逆向淘汰機制」下,好官難做,因為好官會威脅貪官、庸官,不乾不淨的人會千方百計將他拉下馬,以免死在他的反腐利劍之下。胡耀邦正是這個"逆向淘汰機制"犧牲品。」

摘編:李華

責編: 達揚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