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变化多持久? | 在线报导 | DW | 31.05.2008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在线报导

大地震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变化多持久?

本周,香港媒体继续聚焦中国四川地震及其后续效应,其焦点是到底如何看这次大地震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变化,以及中国是否已做好准备迎接这一变化,这一变化是否能够长久。

震后家园何时才能重建?

震后家园何时才能重建?

香港《明报》本周发表题为《汶川地震与现代化中国》的署名评论文章。文章写道:“汶川地震是上天给中国带来的一场巨大的灾祸,短短数分钟内便造成逾6万性命的丧失、30万人的伤痛、千亿计的经济损失。但从辩证的角度看,若能通晓反制之道、善用之理,汶川地震带给中国人的除了人命财物的损失和心灵的创痛,也有积极的因素。……在举国抗震的过程当中,这场巨大天灾的善后工作,至少在4个方面具有积极因素,这就是:转变境遇、提升效率、能量呈现、新闻开放。”

评论继续写道:“汶川地震前,西藏的「三·一四」事件,几乎「搞得周天寒彻」,……一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为中国提供了「反扭敌腕」之机会:胡锦涛亲临险地、温家宝两赴震区、3天国殇日,如同一组组合拳,击得反华媒体噤声、藏独分子遁形,达赖破天荒由西方的制华利器变为累赘(在德国)。中国在抗震救灾中高举人性大旗,处处显示出以人为本,……人性与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在中国同样得到认同与尊重,中国愿意做人权的捍卫者。……汶川地震,使中国政府的运作效率和能量得到考验、提升和充分展现。……而面对震灾中央一声令下,10万军人迅速转场抵达震区,1.2万伞兵从天而至,后勤保障顺畅,其效率不独令台独分子心惊,亦让动辄轻言干预的美国军方震撼。……中国自然灾害非自今日始,但汶川地震的强度则史上罕见,同样令外界没有想到的是中国的新闻开放度也数这回最大:外国媒体能去想去之地,中国媒体可报想报之事,这一开放度实在令人刮目相看。”

评论最后写道:“进一步看,新闻开放与新闻自由实乃同义,中国如能由此一路走下去,则会走出一片自由民主新天地,中国即由汶川地震浴血再出发,到那时,国人或可在汶川竖立丰碑,上书「现代化中国从此诞生」。”

但香港《太阳报》的另一篇评论却似乎并没有这么乐观。这篇题为《公民社会已觉醒 北京尚未准备好》的评论写道:“这次四川大地震,政府主导的救灾行动速度与效率令世界刮目相看,也使外界感受到中国公民社会的觉醒。这场大地震将成为影响中国现代政治社会的重大事件而载入史册。……但纷沓而至的民间组织者使当局猝不及防,似乎给救灾增添了许多麻烦,比如灾区的道路原本狭窄,志愿者的车辆大量涌入,使救灾交通更加混乱,而且上万名志愿者的饮食供应也成为一个问题,给原本食物紧张的灾区平添了许多负担。在当局看来,民间组织前往灾区,帮忙变成添乱,因此,四川省日前要求,内地民间组织和个人近期不要前往灾区。这其实是相当短视的做法。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在整个救灾工作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除了人力上的支援外,他们可以依据各自的专业进行分工合作,比如,环保组织可进行环境监察,心理干预组织进行心理安慰等,政府如果用其长而去其弊,自然可以将这部分力量充分发动起来,为政府拾遗补缺,但可惜的是,政府对这些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分配。”

评论写道:“如果从更深层次考虑,民间组织与志愿者的云集,加强了对救灾过程的监督,使政府的整个救灾更加透明、廉洁。……由於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中立客观立场,其揭露出的弊端相当可信、权威。如果当局善於运用,可使整个中国的救灾工作更无可挑剔。……可惜的是,当局对今次公民社会的觉醒仍然后知后觉,不仅没有善於利用,而且还步步为营,多加防?。「天下未乱蜀先乱」,这个古训在当局心目中根深柢固,生怕一些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利用今次地震搞事,天灾变成政治灾难,尤其是当前灾民情绪尚不稳定,各种谣言满天飞的敏感时刻,当局更如惊弓之鸟。胡温的救灾虽然可圈可点,加强了中共执政的合法性,但执政的艺术与能力尚有很大提升空间。”

  • 日期 31.05.2008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EAEH
  • 日期 31.05.2008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EA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