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历史:一部冲突争斗史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04.05.2008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政治

以色列的历史:一部冲突争斗史

今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60周年。当下,以色列人正忙于准备60周年纪念日的庆典活动,而阿拉伯人则将这一天直截了当地称为“灾难日”。是梦想实现还是噩梦降临?德国之声记者撰写专文,带给您以色列60周年建国史的一个简单回顾:

1948年,大卫.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建国

1948年,大卫.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建国

1948年的5月14日,巴勒斯坦犹太居民(Jischuv)的首领们会聚于特拉维夫的博物馆内,在这里,他们要圆一个犹太难民怀揣了几十年的梦,即建一个犹太国家,正如政治犹太复国主义之父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 Herzl)所宣扬的那样。而眼下正是良机:因为仅在数小时之后,英国托管政府即将结束对巴勒斯坦的统治,而其最高专员,也将离开这里。于是,大卫•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就在此向世人宣布以色列建国。

但是,现实让以色列人不得不很快就意识到,他们刚实现的梦想竟成了他人的噩梦:从此后发生在欧罗巴大陆的迫害杀戮,到潜伏的战争以及公开的生存威胁。在中东,以色列建国及其建国的合法性长时间都无法得到认可。直至今天,以色列的独立战争仍被称为"巴勒斯坦大灾难"。

欢呼之后的枪林弹雨

对建国的欢呼雀跃仅维持了数小时,很快,人们的喜悦之情就随着炸弹榴弹的接踵而至而烟消云散:以色列不得不面临建国后的第一场战争。在此之前刚成立的阿拉伯国家联盟恨不得将这个新生的以色列扼杀在襁褓之中,在他们眼中,这纯粹就是西方人自己种下的恶果:早在1917年,英国人就在《贝福尔宣言》中公开表示,将支持犹太人建立一个"犹太人之家"的复国纲领;1947年,联合国通过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特别是美国,更是为以色列建国提供了积极的援助。

与众愿相违,阿拉伯世界反对以色列建国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建国后的以色列甚至将其领土扩大到联合国分治决议所规定的边界之外。超过75万的巴勒斯坦人,出于对丧命的恐惧或被驱逐,不得不离开故土,踏上了流亡之路。而在60年后,他们自己也成为巴以冲突的焦点。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流亡在外的巴勒斯坦人已有400万之众。

Weinendes Mädchen in Palästina Israel Konflikt Gaza

泪水载不动许多愁

1948年的失败,让阿拉伯世界,或者说整个穆斯林世界都郁郁寡欢,他们无法容忍自己在一个犹太小国面前的失败,并发誓要对其实施报复。对此,西方世界应该承担责任。这个"传奇国度"已经诞生,到今天,它已成为激进组织以及煽动者滋生的温床, 成为这一地区西方反阿拉伯人以及伊斯兰人的前沿阵地--正如以前东征的十字军一样。

战争不断,打成一片

对于这些说法,以色列的反对者总能一再找到证明。在1956年前后,以色列与英法联合,对埃及进行了武装干涉,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英法的企图在于夺回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而以色列则想借机保障与埃及的边界安全。在美苏两超对峙的冷战时期,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与苏联结盟,而这也使得美国-以色列-传统阿拉伯国家的这个大联盟更加紧密。

最重要的转折发生在1967年6月爆发的"六日战争":尽管有来自以色列的警告,但埃及总统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仍下令封锁了以的南部港口埃拉特,而这也为以色列先发制人发动战争提供了口实。虽然,约旦和叙利亚随即也对以宣战,但这对在战争中身处劣势的埃及来说依旧于事无补。仅在短短的六天之内,以军就占领了整个西奈半岛,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以及叙利亚戈兰高地。

至此,以色列已经控制了整个历史上的巴勒斯坦。有的以色列人还抱着这样的希望,即阿曼或开罗的政治家应该会致电以色列,要求用和平来换回被占领地区,但以方期待的电话却一直静寂无声。不仅如此,不久后,阿拉伯国家联盟还在在苏丹首府喀士穆确定了它们的"三不原则":不承认以色列,不与以色列进行谈判,不与以色列缔结和约。

宿仇之上的和平

1973年,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中,阿拉伯人终于找到了机会,使其在六年前受损的自信心得到了些许抚慰:叙利亚和埃及率先向以色列宣战。但显然,这场战争并无胜者。战争的局势使得当时在任的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Anwar el-Sadat)渐渐转向西方,在美国总统卡特的积极斡旋下,他于1979年最终同意与以色列总理贝京签署《戴维营和平协定》。

巴勒斯坦人本可分享这样的和平,但在阿拉伯世界的鼓动下,他们拒绝了。这种拒绝态度一直持续了14年之久,直至 1993年以色列与阿拉法特领导下的巴解组织签署了《奥斯陆和约》。该和约规定,以色列从占领地撤军以及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直到此时,巴勒斯坦人才愿意接受46年前由联合国提出的分治决议。

Bildgalerie Arafat Handschlag zum Oslo-Abkommen

一笑泯千仇(拉宾与阿拉法特的历史性握手)

拉宾遇刺

此外,也有来自以色列这方的反抗之声: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jahu)领导下的以色列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将和约的签署视为"对历史家园的出卖"。因为,在他们眼中,巴勒斯坦是所谓的"以色列圣地",即应归属"以色列国"的地区。另外,他们还警告说,对以色列而言,交出占领地将会后患无穷。在这种强烈的反对声中,在奥斯陆签署了和约、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拉宾(Jitzhak Rabin)不幸遇刺身亡。不久之后,内塔尼亚胡就当选以色列的新任总理,以他为首的以色列对《奥斯陆和约》的实施百般阻挠。

在巴勒斯坦人中,对以色列内政危机的不满情绪愈演愈烈。2000年秋天,巴勒斯坦第二次起义爆发。在这场"阿尔阿克萨起义"中,所有自《奥斯陆和约》签署后在巴勒斯坦地区出现的积极成果几乎消失殆尽:自治区再次变成了被占领区。而在以色列,奉行强硬路线的沙龙(Ariel Scharon)开始了他的统治,巴勒斯坦人被暴力阻隔在外。

丝毫不妥协

在阿拉法特去世后,人们又开始了和谈的努力,可惜毫无成果可言。不仅如此,和解反对者的影响力却与日俱增。2006年,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赢得选举,他们拒绝与以和解,并拒绝承认《奥斯陆和约》。特别是在西方,巴勒斯坦人再次陷入了一种被孤立的境地。而以色列也借机找到了托词,不再向巴方做出任何妥协。于是,以色列撤军的加沙地带就一再成为双方公开发生流血冲突的战场。

BdT Kameramann bei israelischem Luftangriff in Gaza getötet

战火不断的加沙地带

尽管,在自己任期的最后一年,美国总统布什希望以中东和平的实现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这种美好的愿望于事无补,人们也看不见任何和解的迹象。真真切切的现实让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都倍感悲哀与心凉:巴勒斯坦人自己为敌,相互斗争。虽然在以色列,为迎接建国6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国会已批准了数百万资金来准备各种庆祝活动, 但有一点不容置疑,即这个庆祝年在以色列已被宣布为"青年之年"。但是也有评论家指出,现今,有三分之一的以色列青年都生活在贫困线之下--难道这是值得庆祝的理由么?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