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母语日:少数民族语言正在逐渐消亡 | 文化经纬 | DW | 21.02.2008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国际母语日:少数民族语言正在逐渐消亡

2月21日是国际母语日,联合国设定这一纪念日是为了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语种化。中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超过一亿。但是尽管中国宪法中承认语言的多样性,政府的实际操作则主要以普通话为主。少数民族中学习并使用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事实上,中国的很多少数民族语言正在逐渐消亡。

来了英语,去了少数民族语言

来了英语,去了少数民族语言

中国有超过130种方言和民族语言。根据2000年颁布的国家语言通用法,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中国的通用语言,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以及媒体应推广、推行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该法也明确指出,各少数民族有使用和规范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不过旅居德国的蒙古人席海明表示,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会遇到很多困难。他说:"中国没有说内蒙不能使用蒙语,但是在内蒙首府呼和浩特,你用蒙语买东西买不到,因为售货员听不懂。你写信的地址用蒙语也邮递不了。"

不仅日常生活中使用民族语言会遇到不便,年轻一代学习民族语言也会遇到困难。席海明以内蒙古为例解释说:"原来每个生产大队都有蒙语小学,现在蒙语小学都搬到旗里去了。这样一来学生去上学必须住校,一些家庭负担不起,不但使孩子失去了学蒙语的机会,而且也完全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当然也有一些是孩子娇生惯养,怕住校吃不了苦。"

除此以外,例如就业等很多来自社会的其他压力也迫使年轻人必须首先掌握流利的普通话,而不是民族语言或方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的贝阿提斯·卡尔顿表示:“对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来说,普通话非常重要。这并不是说在小村镇,而是在省城或者其他地方找工作。我觉得,很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好教育、拥有更好事业发展的家长会认为,普通话要比自己的民族语言更加重要。”

虽然推广普通话有利于交流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但越来越小的使用范围却使民族语言前景堪忧。贝阿提斯·卡尔顿表示,目前中国50%的民族语言都受到了威胁,很多语言只有老年人在相互交流时才会使用。更有大约20种语言由于使用者太少已经濒临消亡。

旅居德国的蒙古人席海明认为,要想保护民族语言,必须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他表示:“在内蒙地区应该让学术职称评定可以使用蒙语,或者让领导干部必须掌握蒙语。必须要有社会需要和实用的一面,蒙语才能发展。”

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主任黄行认为,中国政府虽然为保护少数民族语言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却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语言消失的趋势。他说:"国家要发展、要统一、要稳定,要现代化,这个大目标是不能变的。所以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地方化,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的保护不可能有一个很好的效果。他只能相对延缓语言消失的时间和速度。但是总体的趋势和方向是不可改变的。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问题。"

黄行还表示,除了民族语言受到威胁,中国语言规范政策还可能导致那些不会说流利普通话的人沦为社会底层:“百分之三四十的中国人不会讲普通话,这些人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机会就会少很多,例如很多信息他们就不能了解。这对他们肯定不利。”

  • 日期 21.02.2008
  • 作者 文雨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DB2X
  • 日期 21.02.2008
  • 作者 文雨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DB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