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Deutsch-deutsche Geschichte in Schulbüchern - Wechselnde Sichtweisen

2009年8月25日

大多数人的历史观主要是在中小学里、在历史课上培养起来的。德国的历史教师和中小学教材作者过去和现在都面对着恰如其分地讲述德国这个分裂40多年之久的国家复杂的发展史的重要任务。

https://p.dw.com/p/JGMC
当年民主德国的10年级历史课本图像来源: dpa

"偶尔也应该怀疑你们的教科书",儿童文学作家埃里希·凯斯特纳曾经这样说过,"它们都不是在西奈山上诞生的"(根据《圣经》,摩西在那里直接从上帝那里接受了"十戒") 。这是一条不失现实性的智言,在德国中小学教科书对两德历史的描述中也得到体现。当时的情况究竟是怎么样的?要真正客观地不偏不倚地描述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是不可能的。

"Histoire/Geschichte" - deutsch-französisches Schulbuch Cover
德法合编的历史教科书图像来源: klett

克大学讲师海珂∙迈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说:"中小学教科书都建立在教学计划基础上,而教学计划应该是社会共识的记录文献,也就是说,教科书是民族的自传,反映了历史观的共识。"

对"迄今的事实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的社会共识是在动态发展中不断推移的。迈钦深入研究了教科书中的两德历史,结论之一:随着多数派观点的变迁,教科书一直在改变,尽管时间上有所延迟。迈钦描述道,在20世纪80年代,当德国尚处于分裂状态之中时,历史观受到当时的执政联盟(勃兰特和施密特的社民党-自民党政府)东方政策信条的影响:"以接近促进转变"。东西部德国的教科书都没有对邻国做出批评。

Schulbuchausstellung05
德国波兰合编的教科书图像来源: DW

接受了德德两国性,但没承认东德是外国。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在80年代的教科书中找不到任何关于东德国家安全部、任何关于践踏人权的东西。这些都不是谈论的主题。这一方面是因为与另一个德国的政治交往不允许这样,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对方的了解归根结底还是太少。"

这在20世纪90年代初改变了,柏林墙倒了,东德倒了,社会主义倒了,迈钦指出,“国家不复存在,赢家思维蔓延,这当然也首先因为资本主义体制的经济优势变得显而易见。从根本上说,这就是人们认为的:更好的体制得以胜出。”

这对教科书也是有影响的:东德历史边缘化的阶段开始了,目前已经去世的东德教育科学院院长格尔哈德·诺伊纳从科学角度阐述了德国教科书中对东德和联邦德国的报道是何等有失偏颇。诺伊纳表示,那些教科书里的结论一直是,"联邦德国过去和现在都是繁荣优越的社会。(……)而东德从诞生之时起就注定是要覆灭的。"迈钦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一切都被描述成似乎两个德国的历史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会走向重新统一的。"

Bildungsmesse didacta
教育展上展出的德国课本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内容到了世纪之交才发生了转折。在对两国性10年之久的研究之后,2000年,新一代教科书上市。引起重视的是一个日益成为社会共识的主导问题,"我们是如何形成全德意识、形成全德历史意识的?这在教科书中反映出来了。突然间,单从数量来看,我们表现出了某种政治的正确性:对联邦德国和东德倾注了同样的篇幅,几乎要精确到页数相同了。"

这样看来,至少要在篇幅上达到东德和联邦德国之间的均等。不过,如今在大约300种经许可的中小学历史书中,为了全德意识的缘故,部分书中牺牲了对东德不公正体制、尤其是国家安全部的全面描述。因此挑战在于:如何展示由柏林墙的建造被中断、但后来重续的共同过去?迈钦的观点是:

"不要让这段两德历史从1945年才开始,而是尝试比方从帝国开始的纵观,然后再展示德国历史如何在1945年前共同发展、之后在部分时间段里并列延展,从1990年起又再次汇聚到了一起。"

作者:Benjamin Wuest

责编:叶宣